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1.9万字
约32页
0
3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docx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第一篇: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100029)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谷万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的增强得以开始了新的复苏。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至今仍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中医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之间的差异引起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困惑和思考,近年来有关的研究书籍也层出不穷。如《思考中医》、《哲眼看中医》、《挽救中医》、《走进中医》、《小说中医》、《中医趣谈》、《中医与传统文化》、《文化中医》、《大话中医》、《中医文化对谈录》等等。其中以《思考中医》和《哲眼看中医》影响最大,成为近年来中医药出版界的畅销书,得以再版或多次重印。这些著作或从传统文化层面、或以当代科学的视角,对中医学进行了多方位的剖析,内容涉及医史、医理、医案、哲学、传统文化、中医的困境、政策等诸多方面,可谓包罗万象,其科普性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医的机会,读来确实令人受益匪浅。阅读学习这些著作,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思考中医”的平台,坚定了相当多的中医界从业人员的自信心,也为更多群众找回了看中医的信心。但是,仅仅从文化和哲学理论甚至现代科技层面对中医学进行阐述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医学之所以在近代消灭中医思潮以及西方文化和医学的强烈冲击下能够历经磨难而没有灭亡,靠的不是理论论证,而是真实可靠的临床疗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这一切都是以中医临床有效为前提和基础的,否则,对中医理论的探讨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只有临床疗效才是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临床疗效决定中医理论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够历数千年而不衰,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学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如果临床无效,根本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进行中医药学的研究,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讨论和研究,中药也就不存在了,而可能被“天然药物”或“植物药”、“动物药”的命名所取代。中医药学兼有科学与人文的特点,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如果我们已经没有了能够体现中医药学临床疗效的中医医生,谁还会相信历史文献上所记载的中医药学的疗效?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被后人当作谈论的神话罢了。老百姓看不到、亲身体验不到中医药学的疗效和价值,谁还会去寻求中医药治疗?因此,临床疗效是底线、是根本,疗效是硬道理。同时,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没有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实验做得再科学、再漂亮,理论再符合“科学”,政策、资金再支持,中医迟早要走向衰亡。因为老百姓最看重的是疗效。中医药学从产生至今,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至今仍在发挥防病治病重要作用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临床疗效决定存在,存在决定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医药学的存在价值要靠自身临床疗效来体现,不但要能治疗一般疾病和疑难病证,更重要的是能够解决西医至今仍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临床问题,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优势,这也是中医临床科研和基础研究的出发点。我们的中医药大学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出更多的真正的中医药人才,满足时代发展对中医药的需求,从而力挽狂澜,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二、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考中医”,而应及时完成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的转变。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用中医学的观念和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科学理论和西医学,是吸收其精华,将其纳入中医理论体系,这种以中医为主体的思考,笔者称其为“中医思考”。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这种“中医思考”不胜枚举。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用的柯黎勒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就引用印度“五明学”的部分内容,并收载支存法的支太医方十多个。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则引进了大量的阿拉伯医学的理论和验方,如番木鳖、葫芦巴、破故纸、乳香、没药、砂仁等都是由国外传入的。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人的著作也可明显地看到吸收了西方医学的若干观点并融入传统医学体系的内容。张锡纯说:“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相顾”,“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可见,历代医家都善于把国外医学的精华吸收过来,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如对中药的研究,我们在批评按照西药途经研究中药的同时,不应忘记将西药纳入中医的理论体系,进行西药中药化的研究,不但可拓宽中药的种类,而且对促进中西医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以高血压病的治疗为例,对“中医思考”作一具体阐述。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从“思考中医”到“中医思考”

文档大小:3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