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传统美德范文 第一篇:传统美德范文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的领域就越扩大,社会公德规范就越多,它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人们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培养起的作用就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由于来自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冲击,道德状况或多或少地出现震荡,公德缺失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断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如图1所示)。图1:社会公德现状调查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及美德建设的研究1、社会公德与个人修养的关系如今我们谈社会公德建设,离不开公民个人修养的提高。良好的社会公德的体现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违反社会公德主要原因,认为是个人修养不高的占整体被访者的30.1%。舆论监督、管理制度、管理措施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分别是13.5%、16.0%、21.4%(如图2所示),所以可以发现个人修养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文明发展水平。图2违反社会公德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有了较高的个人修养,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自觉地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个人道德修养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必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2、传统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结为儒、释、道三大流派,而其中以儒家思想对世人的影响最深,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尤为深远。儒家思想十分注重自我的道德修养,即“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所谓仁,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义就是要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礼就是要恭敬尊重,礼仪文明;智就是要崇尚知识,追求真理;信就是要忠于职责,诚实守信。“五常”之间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也就是说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义”则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有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限度。“礼”则是以仪的外在形式,将仁义的精神表现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的实践和操作中。“智”是要必须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也就是不能背离仁的精神和义的原则。“信”则主张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是真实不虚的,在道德实践中是真诚不二的。中华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认为以“五常”为核心的“修己”是实现国家统治的两大原则之一,并且是实现以德治国、安邦济世的前提和基础。“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和主要品行,它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长河中具有本源地位。因为道德高尚、风度儒雅而又富于同情心的翩翩君子,是不会随地吐痰、乱扔果皮,也不会拼命拥挤抢座或见死不救的。由此可见,修己对于社会道德的普遍形成和实现以德治国是十分重要的。二、传统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显现问题传统道德观念作为我国传统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伦理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着大量一般性的、共同性的、有价值的东西,也包含了个人进行自我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合理因素。但传统道德观念作为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道德准则,延用到现代社会公德建设中就暴露了它的不足,具体表现为:1、重私德轻公德。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观,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些责任和义务,是用仁爱、忠孝、礼义、伦常等概念界定下来的,并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不得不提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这种“大环境”下的道德准则,强调义在利先,强调家族亲情是最重要的,公德则次之。具体表现为在“身边人”的生活圈子中可以做到尊老爱幼、舍己为人,但与陌生人交往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自保的心态,当发生事件和自己没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正如我们调查“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时,只有5%的人会牺牲一定的自身利益出面制止。显然,未加修正的传统道德观是不适用于社会公共利益统一的现代公德建设。图3:看到有人正在做出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时,您会怎样?2、权利义务不清。君仁臣忠、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兄爱弟悌、夫义妇从等等。这些看起来平等的道德义务,却在社会发展过程成为上者支配下者的权力。传统社会观念注重人伦关系,强调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而使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被淡化。修身养性是必要的,但却常常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忽视了公共利益统一的道德建设。个人身份地位不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也不同,这就形成了等级制,等级越高,越有权利破坏公共道德。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个别人形成了视破坏社会公德是一种“特权”的扭曲心理。比如现在许多公厕里都写着“小便入池”、“来也匆匆,去也

梅雪****67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