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作文指导路[5篇范文] 第一篇:作文指导路作文指导路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进行破题与立意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寻题材素材3、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二、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讲,第二课时写三、教学流程1、阅读写作要求2、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进行破题3、按专题进行延伸(1)、足下路即真正的路,身边的路、放学路上、乡间小路、风雨雪中的路、开满鲜花、遍布荆棘的路、晨光、夕阳下的路、旅行中的路(华山、舜帝陵、壶口瀑布)等。素材:写路上所见的风景、见闻、感受等。技巧:分层次写,如写景时可以写春夏秋冬之景,早晚晨光夕阳之景,下雨下雪天空之景,花草露珠鸟雀动物之景,也可以加入人物活动。详略之分,如写四季之景可以详写自己喜欢的一季之景,其余用排比句略写。写景调动多种感官加入感受写生动。(2)成长路即心灵成长思想成长之路,以叙事为主。素材:通往成功之路、习惯养成之路、寻找自信、独立之路、寻找友情之路、探索世界之路(学习某种技能)技巧:可以写自己前后变化,加入心理感受,适当写别人的言行等进行侧面描写,善用描写方法。(3)情感路即自己与他人交际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会,以叙事抒情为主。素材:遛狗路、回家的路、离家的路、师生家人破冰之路、理解之路、散步路(与家人,挚友等散步)技巧:善于运用抒情手法,巧用线索,可以加入自己了解到的新闻热点等时事,与之结合。4、拓展延伸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学习家国路、智慧路、世情路,自己看优秀例文《年轻时应该去远方》,,《非走不可的弯路》《在心灵的车道上留半条路给他人》等,尝试写议论文。5、明确写作要求字数600-800字语言明白晓畅,文字生动优美,感情真挚自然。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第二篇:以路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以路为话题的作文指导2010-10-1912:01:00推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二、教学设想话题作文学生在作文中普遍遇到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话题作文呢?2、话题作文应如何审题、立意?以上两点,学生在作文备考中,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所以很有必要通过作文指导来解决。这节作文课以一道作文题为例,指学生正确审题,让学生学会抓准题目中关键的词语,从而把握题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学会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和立意。三、媒体使用投影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广州中考作文首次出现话题作文[投影1]广州市中考作文题中的第一题请以“我与水”为题,或者以“我与水”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到底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我们要从“话题”说起。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源头,如:某句名言、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项成果、某部电视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议论,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可见,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就是作文所要谈及的内容范围。也可以这样理解:话题好比一个圆的圆心,从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连起来的线都可视为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角度。可见,话题作文内容是很宽泛的,再加上体裁不限,自由度就更大了。[设计说明]从“话题”这个概念入手,通过解释概念,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话题”及“话题作文”,再运用打比方,使学生了解到话题作文的特点:内容宽泛,自由度大。㈡展示这节课作文的题目[投影2]作文题:请以“路”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㈢指导学生审题1、抓住题目关键词语,明确下列问题(边提问边板书)话题:“路”(写作对象)内容:与“路”有关的内容都可以(范围)荐以路为话题的作文指导体裁:不限,除诗歌外字数:500字以上2、抓住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审题(自由讨论,个别发言)[投影3]问题(1)从这个“路”的话题,你会想到什么路?有哪些路?讨论明确:(1)“路”是来往的通道。(2)学生可能会说出下面的一些路(边提问边板书)乡村之路、校园之路、城市道路、平坦大路、崎岖山路、学习之路、人生之路、探索之路„„鲁迅作品中还写到了“希望之路”[投影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这是鲁迅鼓励人们向着希望之路前进,去迎接新生活的名言。[设计说明]由“路”这个话题引导学生给“路”这个词添加一些修饰语,使学生对“路”这个词语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解,引导学生逐步打开思路。[投影5]问题(2)同学们找出的这些路中,哪些是指本义的路?哪些是经过引申或比喻而来的路?老师先举例子:本义——乡村之路(实)引申、比喻义——人生之路(虚)学生自由讨论回答。[设计说明]从“路”的意义出发,指导学生区分“路”的本义和引申、比喻义,从而引出“实路”与“虚路”的概念,为下一步多角度立意做准备。㈣指导学生立意1、

雨巷****轶丽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