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 第一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孙唯我校于2012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的重点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围绕这个内容,我们开展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搭建环境、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始建于1960年,2000年3月,我接任校长之后,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呢?经过对学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瞄准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找准方向就要自主前行,带着这样的理想,一做就是十几年。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1.初步尝试期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2.反思调整期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建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国家省市级课题,与东北师大签定了教学资源合作项目,引进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作课件的困扰。同时加强培训与教研,带领老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点,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的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3.深入研究期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是现成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老师们经常是被动应用;二是应用方法零散,现有的方法都是针对某一课某一点,解决的是一课一课的问题,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经过与东北师大的教育技术专家的多次研讨,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最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象搭积木似的就可以制作出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们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我们从2009年开始组织老师梳理知识体系,分析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分析实现条件,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我们把知识分为三类,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还原知识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用信息技术再现,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一般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增强学生体验,形成应用技能。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本体)与学习规律”研究为本的“理想化”教学设计方法。4.创新发展期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用技术来支撑学生的学。为此我们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认为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构思出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以数学学科为例,首先按知识模块梳理出学科知识点分布情况,这是数学知识体系分析表,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这些知识可以归为图形与位置这一类,这类知识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教学方法。然后对这类知识里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比如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内容的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三是学习目标设定;四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最佳学习思路,分析实现条件。如针对学习目标之一:能发现单靠方向或者距离不能准确确定位置,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进行任务驱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所需要的条件。理想的实现条件是:带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感受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我们挖掘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虚拟教室环境之外丰富、逼真的问题场景,例如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

是向****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