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2013年11月份《读与写》第42期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设计探讨徐雅云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11【摘要】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和创新素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被师生共同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中,让学生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综合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找没有讲过的方法去尝试解决。【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任务设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目标,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在每一个任务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引导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找没有讲过的方法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互相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近年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对教师而言,“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素质和创新素质。对学生而言,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完成任务后获得成长感、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本文就“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阶段、分课时地把小目标设计为具体的“任务”,当学生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任务后,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地实现了。二、“任务”设计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个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领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将任务设计与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会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的图文混排教学时,针对学生喜欢在朋友生日时送贺卡的特点,设计一个让学生制作生日贺卡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既让学生学到了制作贺卡的方法和技巧,还能发散思维地引伸为制作各种节日贺卡,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三、任务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任务”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要注意分散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完成时间以及难易程度等因素。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过难,“任务”的规模不可太大。“任务”太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的本意,也在完成时间上受到限制;“任务”只是教学的手段,能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求学生先了解大概,经过一段时间的熟悉以及相关知识的积累后,再深入理解,然后加以总结和扩展。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四、“任务”设计要有创新性。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美化WORD文档”任务中,一部分学生可以先按照老师列出的要求去修饰文档,其余部分学生可以尝试发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修饰美化。特别是在利用艺术字进行文字设计时,可以感觉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当设计的任务能通过许多途径完成时,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煅练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式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一个同样的任务。五、“任务”设计要体现团体协作精神当今世界,科技发展速度之快,人才竞争之激烈,都使人们认识到靠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是不能完成一个工程或一项任务的,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获得成功。在信息技术课程任务设计中可适当加入小组协作项目,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有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有小组成员分工完成。例如,主题电子报的制作、网站建设中网页的分工制作等等。协作学习会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发展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增长知识技能的

小忆****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