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一则(范文模版) 第一篇: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一则(范文模版)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一则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第二篇: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八年级历史教学案例一:背景介绍本次所上班级为八(1)班,该班级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清楚,有的甚至是一张白纸。比如: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的是谁?班上居然有好些学生都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非常的被动,要老师不断的去催促。课堂氛围不活泼,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多,有的时候,个别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上睡觉。也有一部分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主观能动性高,是班上的积极份子,能够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二:情景描述本课我在导入的过程中,播放了《松花江上》这首歌曲,随着悲惨的音乐声,和着一张张悲惨的图片,渐渐把大家带入了那个时代的场景:东三省的人民在凛冽的寒风中,在泞泥不堪的道路上,艰难的前行。歌曲放完,我问学生:他们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很多学生都义愤填膺地说:老师,因为他们的家乡被日本鬼子占领了。然后请学生预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九一八事变”,请学生将该事变的时间,地点,起因,结果,影响等一一表述。关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的政策”,为什么?我让学生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很多学生都说蒋介石是卖国贼,不抗日等,这说明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请个别学生回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朱格丹同学的回答:老师我认为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是他要把军队调去打共产党,然后再去抗日。这个学生的回答很有见解。实际上这也是蒋介石不抵抗的根本原因,即“攘外必先安内”,“攘外”就是抗日,“安内”就是剿共,蒋介石要先剿灭共产党,然后再抗日,学生就很清楚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全境沦陷,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第二部分的学习,即“西安事变”,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同学们都很熟悉,

建英****66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