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5篇模版)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本次数学段考的试卷覆盖面广,难度适中,题目类型多样,各种知识的比例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一份不错的期中测试卷,能比较如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试卷内容来看,试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应用三部分组成。主要有填空、判断、选择、计算和解决问题等题型。试题中第四大题的计算题,包括了口算、解比例和简便算法等题型,从不同角度考查、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基本情况:参考人数502人,高分98分,最低分9分。从整体成绩来看,感觉不太令人满意。明显是优中生少,差生多一些,这是平均分不高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要想提高平均分班级必须有成绩相对稳定的优生,同时还要提高中差生的成绩,确保两头都要上,这样才能保证及格率和平均分占优势地位。二、试卷分析:1、填空题(26分):这一大题共13个小题,着重考查了学生对圆柱、圆锥和比、比例的掌握情况。第1小题有个别同学粗心大意,忘记写单位;失分较多的题主要是第12小题“一个袋子里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的球各10个,至少拿出()个球才能保证有3个颜色的球是同色。”;第13小题“六一节有某游乐园门票单价每张5元,一次购买30张票,每张少1元的优惠,当人数少于30时,至少有()人一起购买30张票才合算.”有学生填24人,有些不填.2、判断题。(5分):此题共有5小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容易产生混淆或产生错误的相关、相近、相似的问题。但有些学生认识不够清楚,造成失分。3、选择题。(14分)此题打得较好的是第3、4、5小题;失分较多的是第1、2小题。学生对负数比较陌生.4、计算题。(28分)这一大题共4个小题。第1小题直接写得数答得较好,得分最多;第2小题有个别同学不会简便计算,学生对运算定律和性质掌握的不好.第3小题解比例有的学生做错,原因计算能力差。在数轴上表示下面各数,此题学生们答得好,少数标错。5、解决问题。(27分):此题共六小题,都是通过学生审题,明白题意,搞清条件和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就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数学与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的关系。第一和第五题都失分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一部分学生是审题较为马虎,求压路面积求成体积。还有一部分同学则是不能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总之,这份试卷,体现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知识点及知识网的考查,同时也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各类题型中注意了由易到难,使学生在愉快中作答。试卷的容量、难度比较适度,起到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作用,特别是它把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学习。三、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次考查,发现了学生学习上存在有一些问题。有一些学生不会计算,对比例概念没有彻底明白,不够熟练,不能很好的运用,造成失分多。四、改进方法1、继续加强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与能力发展并重。3、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2011年5月第二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试卷分析曲阳桥学区焦国英本次的期中试卷,检测了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了基础性和灵活性、应用性和探索性、层次性和差异性。试题切实把握住了本册教材的重要知识,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四个方面体现基础性,试题知识覆盖面较广,同时突出了平时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填空题和选择题中尤为突出。在本次考试中,本张试卷命题努力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试题不偏、不难、不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我对各大题的得失分情况作了统计,从试卷情况反映出以下五个问题:1.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好多学生根本没有理解自己求出来的是什么,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困难。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这个方面有所侧重,才能使我们的学生高分高能。2.对概念的理解不深。部分同学在回答填空题和判断题时对概念理解不深。3.计算能力有待提高。4.操作能力欠佳。5.个别学生的书写欠佳,卷面不够整洁。今后的努力方向:1、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本次考试学生的答题也反映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对知识结果的记忆,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问题。2、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

努力****南绿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