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养老地产六问 第一篇:养老地产六问中国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在2013年已经达到2亿,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这样巨大而真实存在的市场,与养老有关的地产式开发似乎已经成了摆在诸多企业面前的鲜香蛋糕。继万科、绿城、保利等房企之后,越来越多的各类企业进入养老地产领域。第一问:养老地产应该是什么?业界对于养老地产有“真养老”和“假养老”之分,区分起来也很容易,只要开发商持有一部分跟养老相关的物业或者配套,以后用来经营,服务于老年人,这个项目就算是“真养老”的项目;只要是统统销售、完全没有持有物业的项目,就被业内称为“假养老”项目,即使这个项目可能主打的是养老概念,实际入住的也是老人,这也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养老项目。因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项目不能够为老人提供所需要的专门服务,不能满足老人在身体衰老之后产生的护理需求和医疗需求。坦率说,“养老地产”是一种大的类别概念。在我看来,其中实际上包含了三种性质不同的项目类型。第一种是带有养老概念的住宅社区。是卖给养老客户的房地产项目,其主要的价值还是建立在物业和配套的硬件价值上,针对老人的软性服务价值的比例很低,例如诸多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养老社区。第二种是为需要专业或者长期照护的老人提供服务的经营性养老机构。完全持有经营,不销售物业,例如北京的汇晨老年公寓,爱暮家老年公寓等。第三种是带有健康诊疗功能的医养型养老社区。这类社区跟医疗机构紧密关联,具有某种医疗功能,例如北京的太申祥和山庄。环境资源是基础,养老地产需要有较为优质的自然资源条件作为基础,提供老人良好的生活环境;物业是载体,养老地产的重点是“养老”而非“地产”,“地产物业”是提供养老服务的平台和载体;医疗资源是驱动,养老地产必备的是完善的医疗资源配套,这是让老年人放心购置和使用物业的基本保证,也是区别于传统住宅开发的基本特征;持续服务是核心,为老人提供持续的养老服务是养老地产真正的核心价值。第二问:境外有哪些不同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美国模式是大规模项目开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细分清晰,各个开发环节能够用高水平的专业公司来分工完成,专业的团队做专业的事,风险最小化,收益最大化。欧美模式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昂贵”(运营成本高昂),搬到国内之后基本上只能针对小众人群提供服务,与国内“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错位,一部分外资养老项目不佳的入住情况也反应出这个现实问题。日本的养老项目主要特点是“小而精”,精细化运营为主要特点。日本的政策环境和土地、金融政策与国内相差很大,国内更多是学习日本的精细化管理、专业化的物业设计和人性化服务,采购和使用日本的各种专业老年设备和器具等,但是直接学习日本的模式很不现实。台湾的养老模式结合了西方和东方的一些特点,有清楚的市场细分,也有非常人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经验,但是台湾对于养老这一块的政府监管非常严格,养老项目并不能完全的市场化。台湾的老龄化开始的时间比日本晚,但是比大陆早了很多年,所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同时又因为一衣带水、文化同源的关系,这些标准和经验都可以被国内企业直接借鉴和复制,有利于行业的成熟和进步。第三问:中国式养老有什么独特之处?国情一:以“家”为核,先家庭,再自己中国人以家为核心,先家庭,再自己,在家族面前,实际上没有太多个性。在中国人的家庭中,每个人首先是整体中的一员,其次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亲首先是孩子的父亲,其次才是妻子的丈夫,最后才会作回自己。中国人对于家庭尤其是对于孩子,都拥有一种极为彻底的奉献精神。中国老人的幸福是与儿孙子女的生活关联在一起的,“儿孙满堂”是老人晚年最大的风景。在西方老人的眼里,儿孙满堂不是最主要的风景,对他们而言,自己那种旅行、度假、钓鱼、打猎、远足、园艺等等有趣的老年生活才是主要的晚年风景。他们可以接受许多老年人聚居的模式,而并不一定要聚在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因为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来说,这个大家庭是并不存在的。国情二:制度环境太“初级”国内发展养老地产的制度环境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政策制度、金融制度三大方面。目前这三方面制度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政策环境远未成熟。关于养老的土地供给制度实际上非常的模糊,导致养老物业的市场供给一直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数量统计,养老综合用地的供给今年才刚刚在北京尝试,各地虽有效仿,但是步伐依然比较缓慢。国情三:“未富先老”与“未老先衰”世界范围看,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1~3万美元之间,而我国刚超过5500美元,差别甚大;我国现有养老制度仅局限于城镇,只能顾及全国1/4的老年人口,养老金也很少;退休年龄人口与就业人员之比目前为1:6,到本世纪中可能变为1:2,养老金存在巨额隐性缺口。“未富先老”已经是既成现实,绝大多数老人的支付力是有限的,精打细算和消费理性是老人消费的特点;企业如

邻家****文章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