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大全) 第一篇: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大全)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几点思考--崔小青内容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条经济学常识。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众所周知的常识。名目繁多的加于农民身上的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负担,已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从而在客观上成为动摇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农”问题是目前全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农民负担问题又是焦点之中的焦点问题。关于农民负担问题的研究文献已经很多,然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认真地分析当前我国农民负担的现状及原因,探寻标本兼治的措施,已成为巩固我国农业地位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重大课题。因此,本文针对农民负担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农民负担原因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的问题,自1990年以来,中央和国务院专门颁发了10余个减轻农民负担的文件。当中央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系列政策出台后,各地纷纷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将原有过多过滥的各种不合法收费强行予以取消,取消了多种涉农乱收费项目,一改过去管理失控的状况,将那些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策规定的农民合法负担,改革为税收年度计划式依法予以征收。为巩固税费改革成效,把农民负担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额之内,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但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民负担过重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农民负担,单纯采用单一式的办法已很难有效地加以解决,对于这一社会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治理措施。一、我国农民负担的基本界定所谓农民总负担是指农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无偿向政府、工商企业以及城市居民提供的各种资金、物品、劳务等各种资源的总和,表现为一定的实物或货币支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税收负担。农民的税收负担(此处特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所承担的农业税收)具体包括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和屠宰税等。(二)合同内负担。1980年代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通过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来规范个人收入的分配,并且在合同内规定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所应承担的义务。(三)价格负担。价格负担亦称隐形负担,是指农民出售农产品时低于其价值,购买工业品时高于其价值的损失部分。这种负担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形成。(四)制度外负担。制度外负担是指各种针对农民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五)间接税负担。农民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作为消费者,农民和城镇居民基本承受相同的间接税;作为生产者,农业产品虽然免征增值税,但要负担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所含的增值税。(六)劳役负担。劳役负担包括积累工和义务工,即通常所说的“两工”负担。二、农民负担的主要原因分析(一)高度重视减负工作的思想意识有所淡化。在减负工作的大好形势下,有的地方、有的干部满足于现状,有麻痹松劲、畏难厌战情绪,对农民负担深层次问题调研不够,对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估计不足。(二)工作缺乏力度。一是有些地方领导对减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工作中对完成税费任务抓的硬,对落实减负政策抓的软。重视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口头上,落实措施不得力,减负工作缺乏力度。二是一些干部对减负政策掌握不够,理解不深,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偏差,有的甚至违反政策。三是有些干部对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作不适应。习惯了用行政命令做农村工作的干部,缺乏依法行政的意识,在任务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容易违反政策,强取硬收。四是一些地方办事超出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向农民摊派集资。(三)制度层面原因。基于意识层面,反映在我国分配政策与制度上,中央政府实行偏向城市的分配政策和制度,这是形成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不合理的农村税费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目前中国农村实行的税费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费改税”只是对农村乡镇政府的扭曲行为加以纠正,它仅仅从农村内部的分配关系来减轻农民负担。中央政府实行偏向城市的分配政策,过度提取农业资源,为城市工业发展积累资本和城市居民补贴的制度手段主要是现行的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农村税费制度和财政收支制度。(四)体制层面原因。形成农民负担过重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是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存在问题。目前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极不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五级政府的行政架构设置,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职责要求、运作方式等方面都不符合农村、农业、农民的要求。1、乡镇政府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导致支出膨胀,入不敷出。2、基层政府机构职能转换不到位。许多基层政府机构角色错位,职能调整滞后,“政社合一”的旧思维时隐时现,管

Ch****49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