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哲学一至八课月考卷教师版.docx / 文档详情
哲学一至八课月考卷教师版.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2.2万字
约39页
0
41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哲学一至八课月考卷教师版.docx

哲学一至八课月考卷教师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哲学一至八课月考卷教师版

第一篇:哲学一至八课月考卷教师版2014-2015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政治科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A.胸有成竹一叶障目B.掩耳盗铃画饼充饥C.盲人摸象唇亡齿寒D.拔苗助长刻舟求剑B[解析]本题考查唯心主义观点。A项中胸有成竹体现了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一叶障目体现的是孤立、片面看问题的观点,A项排除。C项盲人摸象反映的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唇亡齿寒体现的是联系的普遍性,故也排除。B项中两个成语蕴含的均为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拔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刻舟求剑否认了绝对运动,排除D项。2..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C[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派别。朱熹认为“理”决定事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陆九渊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吾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不符。3.2013年12月7日,金星的亮度达到近40年以来最亮,璨若宝石赛明珠,在全黑的地方可以映照出房舍、树木、动物和人的影子。对于这次天文现象的时间,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A.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C.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排除A、C两项。题干强调的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B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4.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相关知识。人类造船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洋认识的提高,体现了①②。材料没有强调人类改造世界、揭开深海世界神秘面纱的目的等内容,排除③④。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人们在不同的物质条件下对雾的认识不同,故B正确。此题强调物质条件的变化导致意识反映内容的变化,凸显了意识的本质,没有涉及认识的反复性,排除A。“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客观条件的变化,排除C。“雾”的意象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中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故排除。6.《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及作用。上述材料中虚幻的形象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的反映,①符合题意。上述神话故事是作者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幻想的世界,②符合题意。观念中的矛盾是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反映,二者具有同一性,③说法错误。④属于唯心主义观点。7.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①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要避免改变事物的联系②联系是多样的,发明创造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③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④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C[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把握了联系的多样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②符合题意。斯班瑟发明的胶水粘不牢东西,这是不成功的发明,但是如果用于不干胶记事贴,则是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哲学一至八课月考卷教师版

文档大小:41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