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docx / 文档详情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6
约2.8万字
约49页
0
4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docx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

第一篇:哲学与生活的感悟一、哲学怎么才是有用的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的先人探索着万物之源或人与世界根本关系的思想内容,有把客观世界存在的天、地、水、火、山、泽、风、雷绘制于一幅千变万化统一世界的伏羲八卦图,有明确探讨哲学问题根源的《周易》、《道德经》等著作,《周易》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传统哲学中论述的太极、阴阳、有无、气、理、器、心等范畴,都是探讨万物根源和人们生活最深刻依据的哲学成果。由此可能会误解哲学是专门为大事情去思考的,可以说这样哲学对我们芸芸众生是没用的。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如果把哲学辩证法只是禁锢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或“两分法”等概念范围内,显然就容易把它抽象化、教条化和简单化,结果是“只开花不结果”。毫无益处。二.哲学需要回归生活哲学回归生活,用哲学来思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从具体问题出手,直视现实问题,使人明白了日常生活的方式、方法、价值和规律,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哲学变得血肉丰满、生机勃勃;减少了人们生活的盲目性、无序性,增强了生活的目的性、计划性、有序性和系统性,也有利于挖掘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潜在能量。是要教人们“学会生活”,学会精心地呵护人性,真诚地关爱生命。三.我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学习:1.关注生命之美2.关注人的身体3.关注性和性关系和谐4.关注人类之爱5.关注人类的未来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矛盾理论,正是这一理论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的方法及灵魂;要求人们从对立统一、发展和转化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事物的现状与历史;不要孤立、静止、片面和僵死地去看待一切,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会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促成向相反方面的转化,并由此构成事物前进发展的环节,构成对立面统一的条件。第二篇:哲学与人生感悟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教育对于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而封建旧教育却是扭曲人性的教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由此,卢梭提出自然教育思想。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平等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斗争中起着鼓舞作用。没有这句话,所谓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的谬论。然而人生真的生而自由吗?自由真的可以在人生价值之中实现吗?“人生有梦,为梦想而生,那才是一个自由的人”。这是我的人生观点。思想史是思想的战场,不是亡灵的画廊。人生的价值,一定就是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能够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个人都不免有一个理想,或为温饱,或为名利,或为学问,或为德行,或为事功,或为醇酒妇人,或为斗鸡走狗,所谓“从其大体者为大人,从其小体者为小人”。这种分别究竟以什么为标准呢?哲学家们都承认: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对于这个问题也各有各的见解。积学修德可被看成幸福,饱食暖衣也可被看成幸福,究竟谁是谁非呢?我们从人的观点来说,人之所以高贵于禽兽者在于他的心灵。人如果要充分地表现他的人性,必须充实他的心灵生活。幸福是一种享受。实现人生价值更是人生自由的一种追求。“人生而自由吗?”真的生而自由嘛?人在“自由”之中但是在我看来这里的“自由”显然是指人的属性,而人的属性有意识的和行为的两方面,那么,这个问题就得首先明确,无论人是否生而自由,这其中的自由是指“自由的意愿”?还是指“自由的行为”?我可以说,不光是人,就所有动物来看,如果从“自由的意愿”看,当然是生而就有。但从现实行为看,(相对那些自由的愿望而言)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这是从精神意识和现实行为这不同层面看问题时的结论。另一方面就是“人生而自由吗?”这个判断的判断标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比如,我自由与否的问题,是凭我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呢还是必须以某种客观标准来衡量?显然,如果是前者,那么任何讨论都没有意义;如果是后者,当然就是有意义的,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一个有关自由的客观标准是否可能?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自由得以行为现象作依据,那么,“自由”指人的能力?还是指环境条件?有时,环境是没有限制性的,但个体能力不足而无法兑现意志;而有时候,个体能力足够实现意志,但外部环境限制了你的行为。那么所谓“自由”是指个体能力的度还是指环境所规范的行为空间的度呢?“自由”的社会学术意义就是指“社会环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哲学与生活的感悟

文档大小:4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