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共五篇] 第一篇: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科学教学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热词.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我们要将学生培养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那么,对于初中科学学科而言,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结合“巧妙判断导线首尾”的探究实验谈一些笔者的思考.一、提出探究问题,供给探究器材1.提出探究问题.学校有一束电缆线,该电缆线内部一共存在同一种颜色的三根导线,导致从黑箱的外侧无法判断哪两端是属于同一根导线的.这一束电缆线相当长,一端在校门口,另外一端在实验室.请大家根据平时课堂上所学,想一想有没有方法将这三根导线的端点进行区分.写出你的探究方案,然后我们一起来评价,看谁的方法巧妙.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最佳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用于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该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同时,能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价值,促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2.供给探究器材.模拟那束电缆线的黑箱(在黑箱的内部设置三根导线,黑箱的外侧各设置三个接线端),干电池(1节),小灯泡(2只),开关、导线若干.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器材的给定,能将实际问题模型化.从提供的器材来看,都是学生熟悉的实验器材,而且操作简便又不失对实际问题的模拟.除了用实验室器材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低成本实验器具进行探究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二、定制探究目标,明确评价要点没有目标的探究势必没有太多的体验度.在明确的探究目标下,向着目标有序推进,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还能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对于具体的探究活动而言,探究目标应围绕着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提出科学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的探究过程.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完成探究目标的状况呢?笔者结合探究内容设置评价要点,便于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使学生通过评价来了解自己的探究成效,并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巧妙判断导线首尾”实验,是一个应用简单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性实验.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评价要点,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否形成一个正确的电路;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最优方案.(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否按电路图连接成正确的电路;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如开关是否先断开;是否体现良好的实验习惯(如是否检查电路,实验完毕是否整理器材等);能否列表格记录实验结果.(3)表达交流与相互合作.能否在实验报告中清楚地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能否在讨论方案时相互启发;能否在实验中相互协作;能否对实验结果共同分析;能否在汇报交流时相互配合.三、设计探究方案这是一个黑箱模拟实验.实验设计思路,可以从黑箱到白箱再到黑箱.设计实验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①用导线把端点短接,可以同一侧的两个端点或三个端点;②用一只或两只灯泡,如两只灯泡,可以在同侧或异侧;③灯泡与电源可以直接连接和不直接连接,可以在同侧和异侧.1.常见方案的设计.方案1:如图1,用导线连接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用导线把1和3端连接,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1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2:把灯泡接在1和2两端,然后分别在4和5间、4和6间、5和6间串接电源和灯泡.当灯泡亮时,3端必定与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然后把灯泡接在1和3两端,用同样的方法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2中①②③可知,3和4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④⑤⑥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⑦⑧⑨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6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方案3:将A、B两只灯泡分别接在1和2端与2和3端之间,然后分别在4和5、4和6、5和6两端间接电池.如果两只灯光都亮,就说明灯泡是串联的关系.通过分析判断出2端必定与此时右侧空端为同一导线的两端.如果A灯亮,B灯不亮,就能判断出另一导线的两端.结果与分析:由表3中①可知,2和6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②可知,1和5两端属同一导线;由③可知,3和4?啥耸敉?一导线.只要实验操作前2步,就能判断出三根导线的首尾.从学生设计的探究方案来看,学生思维得以充分发散.虽然说可能还有其他的方法,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交流

静芙****可爱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