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教学论 第一篇: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含有系统教学理论的教育专著。夸美纽斯在这部著作中较为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与统一的教育制度以及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的教学理论。这部著作同时也鲜明地反映了夸美纽斯在教育中所坚持的“对象普及化,目的世俗化,内容泛智化,方法心理化以及组织班级化”的理论特点。《大教学论》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教育学著作,是人类历史中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供挖掘和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我在这里重点想讨论的则是夸美纽斯在本书中所呈现的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以及因材施教的一部分内容。并希望通过分析能更加明确对各类学生所应采取的不同教育措施。在本书的第12章“改良学校是可能的”当中,夸美纽斯详细地论述了他通过教育实践和观察对学生作出的分类。在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分类前,夸美纽斯首先肯定了每个人都是可教的,都是能够掌握知识的,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的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夸美纽斯给出的这个“人人皆可教”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他承认人的才智是有区别的,但并未剥夺天性迟钝的人受教育的权利,这种“泛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正是近代普及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理论基础。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具备这样一种“人人皆可教”的理念更是必须的,因为只有承认每名学生都有被教好的潜质,一名教师才能真正理解自己这份职业的价值所在,倘若一出现学生没学会的情况,教师就断言“这个学生天赋太差不可教”,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彻底失去发展成真正的“人”的机会,而教师本身也绝不可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反倒会成为“人类灵魂的筛选师”。但是时间过去了300多年,时至今日现实中仍有很多教师连这样一个最基本的“职业出发点”都没有,动辄就给学生贴上“笨”、“朽木”这样的标签,放弃对学生的培养,完全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原则。所以,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无论自身能力的高低和学识的多少,首先应具备的一个基本观念应该是:每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在明确了“人人可教”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后,夸美纽斯首先对人的性格进行了区分,他说“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然后根据这三对相反的性格将学生分为了六类,并对每一类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建议。第一类是“伶俐的、渴于求知的、容易受影响的人”,夸美纽斯称这种人较其余一切人都更适于受教育,但他特别强调“不可以让他们走的太快,以致不到时候就把自己弄疲倦了,弄凋谢了”。夸美纽斯不提倡对这一种人施以太过积极主动的教育影响,反而说“他们像良好的树木一样,是会在智慧中自行成长起来的,什么都不要,只要远见……”即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干涉和指导,让他自己去吸取知识的养分,自行发展便可,若是教的太多太快反而会使他们疲惫不堪以至过早失去了这良好的天赋。这种教育观念在本质上是与夸美纽斯一贯坚持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相一致的,他提倡人的发展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尤其是对于这种天赋优良的孩子,没有必要对其进行过分的要求和督促。对这一种观点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来看,事实上今天很多国家都在进行“天才教育”,即将这种天赋特别优良的孩子挑选出来进行特殊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系统地开始了“资优生选拔计划”,自小学阶段开始就用完全异于常规学校的教学方法对这些天才儿童进行培养,其教学材料的容量和难度都大大高于常规学校教育,强调学习的挑战性和创造性,这种天才教育模式也确实为美国的各个领域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顶级人才。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夸美纽斯对这一类孩子的教育建议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伤仲永》所讲述的一样,即使是天赋优良的孩子,如果放任不管,不能给予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最后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荒废了自己的天才。当然,天才教育所采用的模式和方法与常规教育是不一样的,夸美纽斯所反对的,也正是对这一类孩子施以过分机械和教条的教育指导,但在当下的中国,面对“天才教育”系统的缺失,学校和家长忽略每个孩子的具体接受能力,仅仅是凭感觉将孩子的学习内容难度不断增加,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为地培养出一个“天才”,以至出现了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这种奇怪的教育行为。这样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它只会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厌恶学习和学校,因为在学校除了学“知识”其他什么也做不了,而这些“知识”的教授方式又是简单的重复和死记硬背,这样一来,即使是天赋优良的孩子,也不能自行吸收智慧的养分,而不得不在教师的鞭策和驱赶下拼命地向前赶,怎么能不觉得疲惫并早早地凋谢了呢?西方有句谚语是“早熟早烂”

鸿朗****k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