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设部关于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通知 第一篇:建设部关于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通知【发布单位】建设部【发布文号】建城函[2003]54号【发布日期】2003-03-05【生效日期】2003-03-05【失效日期】【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建设部关于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通知(建城函[2003]54号)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北京市、重庆市市政管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现将申报2003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奖项及其条件按照建设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城[2002]127号)及其附件的要求执行。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三部分。申报表以书面形式、文字材料以书面及软盘形式、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以光盘形式一式三份上报。三、报送程序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并提出推荐意见;将全部申报项目报送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并注明“中国人居环境奖办公室”。四、申报时间申报工作从2003年3月开始,7月30日截止(以邮戳日期为准)。7月30日以后报送的项目列入下一年度进行评审。五、建立“中国人居环境奖”预备名单制度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工作的推动作用,促进各地进一步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从2003年开始建立中国人居环境奖预备名单制度。各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将各地准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包括计划项目、在建项目、已建成项目)列出预备名单,加强对这些项目的指导,提高项目的质量和示范性。今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申报项目原则上应从预备名单的竣工项目中推荐。今后每年度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工作将按照上述各项要求开展,不另行文。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以上要求,切实做好申报项目的组织工作,并将范例奖预备项目一并上报。附件: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表(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三年三月五日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第二篇: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工作总结范文2012年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工作总结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人居环境水平,努力建设国内宜居城市,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以下简称“两申”),按照区委、区政府“四创两申”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在全局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两申”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明确责任,切实开展“两申”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要求,将两申工作纳入我局重要议事日程,及时成立了“两申”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工作组组长,支部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负责人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及上报等事务,并且制定了一套周密、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两申”工作,及时召开工作会议,对班子成员职责进行明确分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为全局“两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二、积极响应、群策群力,扎实开展“两申”工作(一)积极部署,广泛动员。将“两申”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细、抓实。及时召“两申”工作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区“四创两申”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讲话精神,对我局“两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整合我局宣传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宣传栏、门户信息公开网、“法律六进”活动、基层司法所法制宣传活动等平台,采取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两申”活动,使“两申”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三)切实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宣传,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机制和手段,坚持以服务为主兼顾管理,强化拓展权益保障,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工资发放,保障身体健康安全。一是创新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平台。通过在企业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基地,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进一步加大普法力度,全面提高了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素质。二是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普法形式。会同综治、人社等部门利用节假日,深入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居住地、工地、招工中介、车站等场所,发放法治文化资料,赠送法律服务便民卡、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培训服务卡等,并不定期举办广场法律咨询。三是注重宣传途径,扩大外来务工人员劳动争议法律援助的“知晓率”。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密集区域、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社区和城乡结合地作为经常性的宣传地点,更好地方便外来务工人员了解、接受法律援助服务。(四)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一是依托各级调解组织,加强与综治、公安、人社等部门的互动,为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难。建立外来务

佳宁****么啦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