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的数学教学故事 第一篇:我的数学教学故事我的教育故事向庆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如果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把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不知不觉地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水中,才能更好地被吸收。数学教学中故事的作用,则犹如汤之于盐,它以其特有的各种人物形象和情节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因此把故事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主要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利用故事的鲜明特性,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审美与理性分析的过程中,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内化新知,能让孩子的智慧绽放出七彩的光芒,给他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一、故事诱导,融入情境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每节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古人把文章开头比作“凤头”,即开头要像凤凰那样吸引观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采取有趣、形象多样的故事导入,使学生通过故事情境,在欢悦之中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是新课改实验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随着故事情节产生的喜怒哀乐情感变化而全身心投入,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推动学生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分数基本性质》一课的导入,我编了这样一段《趣谈西游记之分饼》的故事:一天,唐僧得到了三个同样大小的饼(演示三个圆纸片),他把三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8份、12份,让悟空、八戒、沙僧三个人分别取其中的3份、6份、9份(板书3/4、6/8、9/12),话音刚落,他们都瞪大眼睛看着师傅,好像在说:师傅今天怎么啦?3/4、6/8、9/12,一个个各不相同,以前师傅可从不偏心呀?唐僧看透了他们的心思,神秘地笑了笑说:“徒弟们,我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呢?你们好好想想吧?”“唐僧”正直和公正的形象在学生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因而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自然地产生了疑惑:“为什么师傅会把饼分成这样三个不同的份数?”这时,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相同的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然后取其中的3份、6份、9份(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要对应好)进行比较,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成功,带着强烈求知欲的学生便急于利用各种学具进行探究、验证,为新课的教学作了有效的铺垫。二、故事编绎,突破难点数学教学中,教学难点的突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分化点,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智慧的开窍点。突破难点,一般需要努力寻找学生数学认知结构中某个与教学难点最接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固着点”。由于数学教材是按其逻辑顺序编写的,因此,总可找到“固着点”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支撑,以实现顺应或同化。但有些知识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固着点”,如“成正、反比例关系”的教学,这是小学阶段中最为抽象的数学概念之一,往往令教师倍感棘手。要让学生清晰地掌几个量之间的关系,许多老师用了不少办法,但收效甚微。我在教学中也作了大量的尝试,发现用故事进行教学,把教学难点融入到故事中去,让学生在分享故事情节的同时,细细品味和咀嚼其中的内涵或寓意,从而建立知识的表象,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是教师用最精妙的语言组织教学也难以达到的,它有着意想不到的收效。例如在教学中根据“成反比例关系”这一概念的表述,我编了《财主和帽子》的故事: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聪明!嘿嘿„„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学生听完这个故事后,哄堂大笑。于是我顺藤摸瓜,提出了两个问题:“你们为什么笑呢?”“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可以,2顶帽子也可以,做3顶、4顶、5顶„„10顶都可以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都争先要说出自己的看法:“每顶帽子的用布量×帽子数=布匹的总量,因为这匹布的大小不变,所以做的帽子数多了,裁缝同样可以去裁剪,只是每顶帽子相对就小了。”通过这个故事,反比例的概念就呼之欲出了,然后我因势利导:“像这样的几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叫它‘成反比例关系’,你们还找

Ja****44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