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数学课堂教学(最终定稿).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1.7万字
约30页
0
3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文学与数学课堂教学(最终定稿).docx

文学与数学课堂教学(最终定稿).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学与数学课堂教学(最终定稿)

第一篇:文学与数学课堂教学文学与数学课堂教学丰县欢口育英初级中学刘爱梅【摘要】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把数学与文学联系起来,用诗词歌赋、谚语俗语可以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课堂教学将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关键词】文学数学教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以符号表达的学科,数学课堂更是以缜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规范的推理过程、标准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这些缜密、规范、标准使得数学课堂更加严谨,有时也会更加严肃,就使得数学课堂枯燥乏味、黯然失去鲜色,一部分学生就容易在符号面前迷茫,在推理论证前退缩,不能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进而也就不能完成科学计算与推理证明,常此以往,就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汉语言是学生从开始说话时就接触的,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尤其是诗词歌赋以其押韵、朗朗上口为所有学生传诵,诗词通过描写祖国的大好山河或眼前美景,借景寓意来抒发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生活情感,谚语更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如能把这些学生平时熟记的唐诗宋词、现代诗词、名人名言、谚语俗语引入数学课堂,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记忆定理、公理、公式,从而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岂不更妙!数学老师以其广博的文学知识与精深的专业知识在数学课堂上自由发挥,数学课堂就充满活力与生气,充满绿色与生命,让文学灵性在数学课堂上自由张扬。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虽然是作者在被降职时由感而发,自己情伤悲生之作,但这首词通过时间的绵长与空间的辽阔,却体现宇宙空间的无限性,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可以用来对数轴加深理解,原点O是诗人自己,左边是从负无穷过来,右边是往正无穷过去,对应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感叹,长度单位1和向右趋于正无穷的箭头,更暗示人生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刻苦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利用这些在学习数轴时,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可寄教育于教学之中。同样这首诗也可放在立体几何里去理解平面与平面的位臵关系,“天”是平面,“地”是平面,“天地悠悠”即为面面平行,整句浑然而成三维欧氏空间环境。李白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临别赠诗,说的是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友人孤单单的船影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我只能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流淌。一个“远”、一个“尽”淋漓体现了高中数学的极限思想,揭示了“下扬州的友人”这个变量与“在黄鹤楼送别的我”这个常量、无限与有限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孤”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趋于零的变量,“孤帆远影碧空尽”更描述了一个极限过程。同样后两句一叶孤舟在长江上飘然远去,也可用来理解立体几何中点线的位臵关系,这首唐诗用来理解数学概念,以情以景去感知数学,更形象、更精彩、更生动。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描述的是一幅“千古壮观”的浩瀚沙漠,虽了了数物,而景致却奇特壮丽,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从中学数学立体几何的知识来赏析这首诗,广阔无垠的“大漠”是平面,雄浑、挺拔的“孤烟”是一条直线,宁静、平稳、开阔的“长河”(黄河)也是一条直线,绚丽妩媚的“落日”是曲线即圆,两直线一曲线一平面四个几何元素,展示了四种位臵关系,远方的“孤烟”与近处的“长河”是两条异面直线相互垂直,“大漠”与“孤烟”是直线与平面垂直,“长河”与“大漠”是直线在平面内,“孤烟”与“落日”是可以看作直线与圆相切的位臵关系。而“长河”与“落日”间的绚丽变化,给我们展示的是直线与圆从相离到相切,再到相交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这首诗形象思维突出,造型艺术丰富,是鲜活的立体几何教具。宋代词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是寄理于物的一首哲理诗,又是三视图教学的活案例,三视图有主视图、侧视图与俯视图,雄奇的大“岭”是主视图,陡峭的高“峰”是侧视图,瑰丽的俯视图需要靠我们去“身在此山中”去感受,利用这首哲理诗可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育,学习如爬山,只有亲自去做,才能悟出知识的真谛,数学要想学得透,只有潜下心、钻进去才能获得真知。透过三视图的学习知道认识事物不能片面性,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感知,从不同层次分析,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留心数学与文学,精于思考,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可用“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来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用“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来解释空间平行,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来感知负无穷到正无穷,用“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来理解概率的意义,说明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文学与数学课堂教学(最终定稿)

文档大小:3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