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编推荐] 第一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小编推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劳动力引进机制与配置模式研究石河子大学经贸学院副院长、教授李豫新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首先在厘清兵团农场劳动力基本情况基础上,总结其变动趋势和规律。其次,探索兵团农场劳动力流动、稳定的影响因素。第三,为兵团农场劳动力引进构建一个运行良好、完整、系统的引进机制。第四,构建新型的兵团农场劳动力管理与配置模式,确保农场劳动力的稳定性。第五,为我国其它省市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兵团引进劳动力提出新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稳定边疆和巩固国防;补充和完善劳动力流动理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兵团农场劳动力引进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有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劳动力引进、配置问题的重视。二、农场劳动力引进机制与配置模式的理论借鉴(一)推拉理论推拉理论对人口迁移的解释具有综合的特征,一般认为推拉因素可能多种多样,如经济因素、社会条件、人际关系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居住环境、政治因素、教育状况等。任何一种因素或多种因素的作用在迁出地或迁入地的具体情况都可能沦为推力或拉力。推力和拉力综合作用将影响着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和方向,也影响着劳动力的配置和使用。(二)中心外围理论、二元结构理论以及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三)制度影响下的推拉机制分析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因素在劳动力流入地与流出地之间是相对存在的,它们对劳动力流动规模的影响受到当时当地一定制度的约束。(2)在制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制度是作为初始变量存在的,各种推拉因素作为中间变量直接影响劳动力转移是否发生及流动规模,制度的存在对于中间变量而言是一种约束。(3)在制度变迁过程当中,制度作为控制变量存在,导致推拉因素在劳动力转移及转移规模决定的过程中的影响力可能释放,但也可能遭到抑制。制度对于劳动力流动规模发生直接影响。(四)屯垦戍边与兵团农场劳动力的引进与配置基于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重任,研究兵团农场劳动力引进、配置问题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兵团形成于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在屯垦戍边的大背景下,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一部人口迁移的历史。兵团农场劳动力的迁移和引进与兵团人口形成的历史渊源有关,对兵团农场劳动力的迁移与引进配置还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审视。2.新疆地域辽阔,占我国疆土面积的1/6,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向开放的重要门户。目前,新疆已被确定为我国战略资源重要储备区和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中共中央【〔2004〕11】文件指出:“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新疆发展步伐,保持新疆长期稳定,是粉碎„三股势力‟的政治阴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拓展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空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兵团同样具有这一战略地位,也面临同样的历史重任。因此,对兵团农场劳动力的迁移与引进配置还必须从政治战略高度把握。3.兵团地处新疆,除拥有与新疆独有的人文社会环境特色外,还拥有兵团与生俱来的兵团精神和文化。因此,对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流入兵团必须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性角度来考察。三、兵团农场劳动力的现状与劳动力需求分析(一)农场劳动力的现状兵团农场劳动力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变化过程:劳动力剧速增长期(l951年-1966年);劳动力缓慢增长期(l966年-1983年);劳动力迁出与迁入同时并存、双向流动阶段(1984年-l992年);劳动力持续缓慢下降阶段(1992年至今)。本课题从农场劳动力的规模、劳动力的分布(包括:地理分布、产业分布和行业分布)、劳动力的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农场劳动力变化的特点与趋势如下:1.兵团农场劳动力总量呈波状变动趋势。1989年农场劳动力为76.4万人,1992年达到82万人,后呈不断下降趋势,到2005年,兵团农场劳动力为69万人,兵团农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日益明显。2.农场劳动力中新引进劳动力的比重逐步加大。根据调研,在垦区的部分农场,新引进的劳动力占到很大比重,甚至有的农场新引进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3.兵团农场劳动力的地理布局不均,各垦区的劳均耕地面积有很大差别,老老动力紧缺与富余同时并存。4.兵团农场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偏低。新引进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及劳动生产技能较低,难以适应较高科学文化技术条件下的兵团机械化农业大生产的要求。5.兵团农场劳动力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二)农场劳动力的需求预测根据兵团“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以及新时期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将面临新的任

努力****妙风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