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春联 第一篇:春联年节产品之一:春联口董晓萍据《山海经》记载,很久以前,在东海之中,度朔山上,有一株枝干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上住着名叫神荼、郁垒的两个神仙,他们是轩辕黄帝派来监管鬼蜮世界的。凡是为祸作祟的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索捆将起来,投给饿虎。因此,后世的老百姓每到春节,都要用桃木制成神荼、郁垒的雕像,挂在大门的两旁,驱鬼避邪,是为桃符。大概是雕像有些繁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就改为把神荼、郁垒两位的尊容画在桃板上敬奉,后来,索性便宜行事,只在桃板上写了神荼、郁垒的大名而已。当然,手续的简化,对于避邪求吉、遇难呈祥的功能来说,是毫无妨碍的。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在一年的除夕命学士辛寅逊题辞,以志庆贺。因辛寅逊题辞不工,未能如意,孟昶就亲笔写下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上第一副春联。不过,在叫法上,那时的人们仍称之为桃符。自宋代起,题桃符的形式被推广到楹柱上,称楹联。据说到了明初,春联这个名称才叫开了。春联的实质,是把年节吉利话变成对称韵语的形式写在红纸上张贴出来的风俗。它也是一种民族神话、文学创作与书法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而这种思维方式很早就孕育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之中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今本《诗经》中,就存有不少对仗工整、类似联语的诗句,如《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先秦的散文作品中,如《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类的句子也不少。至于汉魏六朝的乐府骈赋、唐代的近体律诗,对偶日见工巧,诗句愈发整齐,更为春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所以,在唐代稍后的五代时期,春联以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步人年节习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从宋代起,写春联由文人雅士、达官显贵染指的禁脔之物,流入寻常百姓之家,终成民间习俗,其象征意义等于挂桃符。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真实地记录了北宋时期新春佳节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盛况。宋、元两代的联语保存至今的不多。传说大书法家赵孟富路过扬州,遇迎月楼主人求作春联,他欣然命笔,题为“春风阆苑三家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大喜过望,奉紫金壶为酬。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是我国春联发展史上的功臣。一年除夕夜,太祖传旨,命公卿士庶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一副春联,以示升平吉庆。太祖微服出游,与民同乐,亲自为一个屠户题写了春联,联语为:“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传说不可尽信,但据此可见,明初以后,确实是春联这朵年俗之花争芳斗妍的时期。清季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一书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庭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白边蓝边。非宗室不得擅用。”但明清以后,春联的内容已不限于书写春节吉语,而是向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渗透了。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十七回说的是翩翩少年公子贾宝玉为新建的大观园的各处景致题撰联语的故事,第五十三回写了钟鸣鼎食的宁国府在除夕夜祭祀宗祠,自然对祠堂内的两副御笔联语少不得一番吹嘘,这是大作家曹雪芹以文学的笔触所描写的春联在清代上层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功用。在民间社会,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的老百姓逢婚丧嫁娶、祈福禳灾时也少不了它。此外,春联还为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锦上添花,在一些风光圣地、官厅试院、驿馆茶舍、楼台水榭上,也都到处张挂联语,供人观赏,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朱墨胜迹。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春联此时已有了“楹联”、“对联”和“对子”等多种称呼和多种功能,它们都显示了桃符在后世的嬗变。今天,春联作为我国人民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更加深人地发挥着它的作用。远自穷乡僻壤、深山名刹,近至通都大邑、高楼巨厦,无处不见对联。或文人唱和、或友朋往还,或讽刺嘲弄、或歌颂赞扬,或检测智力、或启迪后学,或祝尊者长寿、或哀逝者永诀,或书于店肆以招徕顾客、或挂于厅堂以剖白心曲,无不求诸对联。千百年来,我国人民真不知创作了多少脍炙人口、流芳后世的对联佳作!现在欣赏这些绝妙好联,如含英咀华,齿颊留香。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秀才上京赶考,路上与一个樵夫在独木桥上相遇,樵夫指着肩上的柴担说:“‘此木为柴山山出’,你如能对出下联,我就先退回桥头。不然,请相公让步于我。”秀才答:“皆书若宝家家有。”樵夫笑道:“相公差矣。上联中的‘此木’二字,合起来为一个‘柴’字;‘山山’二字,合并起来为一个‘出’字,故言‘此木为柴山山出’。相公所言下联,不能合并,何言‘皆书若宝家家有’呢?”这是一个拆字联。这种联语,巧妙地利用了汉字的构造特点。与樵夫的上联相对的下联是“因火成烟夕夕多”。“因火”两个字合并为一个“烟”字,两个“夕夕”合并为一个“多”字。从一副对联的创造敷衍出一个民间的故事,颇发挥了民俗的传播功能。对

白真****ng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