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曲师大实验心理学(小编整理) 第一篇:曲师大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简答整理2012-12-3010:33阅读(43)简答题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答:(1)效率高,即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恒定。(3)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有多种自变量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由于在多种情况下都证明是确实的,这样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3、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测定阈限的三方法。答:(1)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臵。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2)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此方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3)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此法的特点是: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4、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费希纳创立出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学,并由此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归纳起来,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他提出了费希纳定律。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5、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答:【优点】①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实验可以100%地消除其他变量或使其保持其恒定,从而只研究一个变量。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能消除更多的无关变量。②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臵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缺点】但是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6、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答: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1)排除法。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2)恒定法。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3)匹配法。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4)随机化和平衡法。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5)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8、减数法的原理。答: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9、加数法的原理。答: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10、序列反应时范式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

小寄****淑k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