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更新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培训小结 第一篇:更新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培训小结教学名师大讲堂第十二期:更新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培训小结高等工程教育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一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象征,它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自2005年以来,我国开始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逐步开展专业认证工作,并把实现国际互认作为重要目标。这十年历程,不仅使我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更重要的是专业认证的先进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现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但工程教育质量却呈现下滑趋势。主要问题是教育基本观念落后,人才培养标准缺失,质量意识淡漠。《协议》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要求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从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落实、评价与反馈,进行系统设计与实施。培养目标是起点,起着“制导”作用,而且要求专业从面向学科办学(适应精英教育)转向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适应大众化教育),依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当然,作为基本要求,培养目标必须符合教育的基本定位。按照《协议》,两年制专科培养学生解决狭义工程问题的能力,三年制的大专培养学生解决广义工程问题的能力,本科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对本科工程教育则提出了如下要求:(1)必须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经过分析才可能解决;(2)需求涉及多方面的技术、工程和其他因素,并可能相互有一定冲突;(3)需要通过建立合适的抽象模型才能解决,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体现出创造性;(4)不是仅靠常用方法就可以完全解决;(5)问题中涉及的因素可能没有完全包含在专业标准和规范中;(6)问题相关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7)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包含多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从以上7点可以看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强调宽厚的理论基础,强调应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融入社会、融入整体。其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地、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对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内的培养必须落实到第一课堂中,并且也是可以具体落实的。那种觉得创新高不可攀,只是一个“笼统”的口号,或者将其培养简单地寄托于隶属于第二课堂的所谓的“科技活动”都是不对的。由此,可以体现出本科工程教育的规模、难度、复杂度以及创新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整个“培养体系”实现,要将此进行分解,落实到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按照支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达成的需要,安排理论课程内容,开展理论教学活动,进行理论教学评价,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实践教学评价。我国工程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明确培养目标:从面向学科办专业走向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从宏观需求走向具体需求;符合学校的基本定位、体现自身特点,规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助性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高校作为具体实施者,应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3.探索优化班级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班级运行机制。近年来

是你****枝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