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校长论坛整理版.docx / 文档详情
校长论坛整理版.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4.8万字
约82页
0
7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校长论坛整理版.docx

校长论坛整理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长论坛

第一篇:校长论坛如何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机制创新:一是加大学科的自主权。学科实行教授治学,建立由校内专家、校外专家、国际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扩大学科教学、科研和管理自主权。学科自主选聘教师、设计薪酬体系、评审职称、遴选研究生指导教师,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二是改革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推进教学科研人员分系列管理改革。对现有在编人员强化聘期管理,实行“能上能下”“非聘即转”。改革教师评价考核办法。对于基础研究的学科专业,加重论著和科研项目考核权重,实行“代表作”评价机制;对于应用型为主的学科专业,突出考核教师成果和科研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对于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的考核,加大其团队业绩的考评权重。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按大类招生,第一、二学年按大类强化基础课程,第四学期进行专业选择分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完善课程设置,组建并形成以相关课程群为核心的基层教学组织,实行核心专业课程教授负责制,加强由课程模块主任领衔的教学团队建设。四是改革投入考核办法。加大对学科的经费投入。设立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其他重大工程建设。强化监督评估职能,建立年度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实现经费使用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厉行节约与效益提高。“做学问”关键在一个“实”字怎样做学问?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笔者通过和各种学者打交道,对“做学问”或多或少有些感受。“三严三实”是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笔者以为,专家学者完全可以从中获得启迪,“做学问”的关键也在一个“实”字。做学问“实”在构建知识体系。有学问的人,必定博学多闻,也必定有着一套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满腹经纶”的学者,讲起学问来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但是假如我们想和他们论辩交流,却又感觉根本无从下手。这些所谓的学者似乎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可是过后冷静一思考,他们所说的与街头巷尾大妈大婶的谈资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涂了一层“学问”的外衣而已,如浮光掠影一般,所谓的“学问”零碎得很。这类人之所以不能称为有学问的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深层次来看,其原因还是治学不实,功利性太强,心浮气躁,三心二意。即便是研究了一些东西,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结果对诸多学问也只是一知半解,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反,近代以来冯友兰、郭沫若等学者被誉为“学问大师”,关键在于他们通过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的兼容并蓄,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或者说经验完全融会贯通,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这种知识体系承载着对人类知识拓展、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做学问“实”在点亮智慧光芒。很多人认为学问就是人生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不一定都有智慧。我们平常看到的“书呆子”,古人叫“冬烘先生”,或称“两脚书橱”,他们储存了渊博的知识,却不知道举一反三,终究跳不出书本。最典型的莫过于吴敬梓书中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学问;没有智慧的知识,便是死知识,但智慧并不意味着小聪明。当今学术界,有些人自命很有智慧,他们善于钻营,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对于人情世故都很通达,凭借自己的小聪明,谋取了私利,获得了虚名。然而许多事实证明,这种人终究会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么,真正的智慧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就是建筑师的匠心。光有木料、石材、钢筋、水泥等是做不成房子的,即使是懂得一些基本建筑原理,也只能建成普通房子,决不可能造成伟大的建筑。世界上许多建筑之所以称得上伟大,是源于建筑者的智慧与匠心。很显然,真正的学问就是那些被智慧之光点亮的学问。做学问“实”在结出生命果实。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人的一生随着生命的阅历不同,所读之书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而学问的境界亦不尽相同。张潮就读书境界所言,与后来王国维就学问境界所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足见读书、做学问皆与生命息息相关。对于学者来说,学问就是其生命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那部分。真正做学问的一生,就是学问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一生。正如学者牟宗三所说,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没有真学问出现。当年鲁迅在日本弃医从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学医不是鲁迅的生命核心,不能获得他内心的认同。后来文学却成为了他的灵魂,成为了他结出生命果实的大树。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表明了曹雪芹的生命核心,他通过对知识的吸收、对世事的洞察,特别是对阅历的提炼,结出了生命的果实——《红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校长论坛整理版

文档大小:7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