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2万字
约34页
0
37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docx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

第一篇: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功能摘要:比喻,被称作“语言艺术之花气”,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语言学家沈谦在他的《修辞学》“自序”中说:“研读奋修辞学,就是要探讨语言文辞之美,透过有意识的努力,有系统地归纳分析,享受寻获宝藏的欣喜和愉悦。只要能稍微下番功夫,能欣赏、运用修辞之美,一定可以净化心灵,拓展胸襟,提高精神生活的美境,享受无穷尽的美感经验,进而开创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关键词:比喻,文学作品,意象美,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比喻的审美功能,它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必须是美的,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巨大的艺术震撼;而具有这种艺术魅力的作品,它所拥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比喻等,也应该是美的。美学家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一书中写道“当艺术作品能从审美上被感受之时,它的物质材料就能相应地变成为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它足以构成为一种审美对象。”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等都派上了得天独厚的用场,显现出巨大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真正的文学,它的审美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意象美意象这个概念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总结,同时它也赋予我国审美、艺术构思和绘画表现的特色。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比喻提供新的意象,刺激欣赏者的想象,唤起人们丰富的感情。我们知道,比喻离不开语词符号,而语词符号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各自有着不同的品质。在非艺术语体中,比喻借助喻体与本体之间现象上的相似关系,去认知主体,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工具,是认知事理的桥梁。正如钱钟书所说“譬喻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人们熟知的经验信息,它并不需要被认知。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比喻的喻体提供的意象是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审美对象。文学是“有象之言”,“舍象忘言”,是无诗也。文学离不开形象,并且它要凭借形象来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和抒发感情,这就需要比喻等修辞手段创造新的意象。喻体提供的意象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虚象”,如水中月、镜中花,但它是饱含着艺术家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新意象,它可以同作品中与之相关的“实象”结合,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上面这段肖像描写,比喻提供了“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等新意象,它们的作用不是帮助认知,而是扩展审美想象的天地。这些新意象并不直接代表描写对象林黛玉的外貌、性格等特征,只是人们经验意象,与直接描写的对象相比,它们是“虚象”,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虚象,它们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应该说它比直接描写的对象更美,更饱含情感。正因为有了这些“虚象”,艺术作品才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欣赏中,当把林黛玉娴静的性情同“娇花照水”,把她的行动同“弱柳扶风”等意象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们的想象就会从“娴静”、“行动”这些抽象语词中解放出来,在虚实幻化、多层次意象组合的艺术画面上飞扬。“艺术的存在正是由于要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真正去感觉事物,使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可以这样说,比喻提供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经验意象,让人“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让人深深地去感受美。“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接接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这首诗,以巧妙、新颖的比喻,创造了一串蒙太奇效果的意象流,并把深沉的乡愁在貌似平淡地叙述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诗中作者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并由此推出四个情景、四组艺术画面,而每一组画面都是“我”产生“乡愁”的根源所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几个比喻,诗歌不仅缺乏形象,“乡愁”也无从产生,因为情感总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引所起的;没有比喻提供的形象,抽象的情感,“乡愁”便无以寄托和表达。这里,比喻提供的四组画面不仅呼唤并表达了“乡愁”,而且它们本身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空间,它们或许代表着抒情主人公“我”人生历程中的几个重要经历,或许是衬托“我’愁苦人生的几幕背景。它们被诗人着意地加以表现,这就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增强了作品的力度,使诗歌升人到新的境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

文档大小:37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