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汉语史论文.docx / 文档详情
汉语史论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2万字
约33页
0
35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汉语史论文.docx

汉语史论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汉语史论文

第一篇:汉语史论文被动式的发展与演变摘要: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受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根据有无形式标志,可分为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上的被动句和有标志的被动句即被动式两种。该文即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辨别,并阐述汉语中被动式的产生、发展与演变。关键词:古汉语,意念被动句,被动式,发展演变汉语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句式,根据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两类。主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的句子;被动句是指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的句子。简言之,被动句就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的句子。古汉语由于历史悠久,它的被动句式经过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且拥有丰富多变的句式,这必然会产生被动句与主动句难以区别的问题。本文从意念上的被动句和被动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一、意念上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句是指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句子中的意思上去理解,没有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也没有形成真正表示被动的句式。这与主动句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例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来看,“金石”、“兵、地”、“蔓草”是不能发出动作行为的事物,所以只能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即“金石”是被“镂”的,“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蔓草”是被“除”的。又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兔”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得”的宾语,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得”的主语,但表示被“得”,仍是受事者。“人”在前一分句中是动词“知”的主语,但表示被“知”,是受事者,在后一分句中则是动词“知”的宾语,仍是受事者。二、被动式被动式是指被动句中有表示被动词语的句子,是一种有被动标志的句子。被动句发展到后来,被动式逐渐取代意念上的被动句,成为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被动句句型。被动式的标志是放在句子谓语动词前面或后面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归纳起来主要有“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见„„于„„”式、“被”字式等。下面就来分析这几种被动式句型:(一)“于”字式这种句式常以“主语+动词+于+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对于这种带“于”的被动句,介词“于”本身是没有表示被动意义的,其被动意义是由介词“于字所介绍或引进的名词在句子中充当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而产生的。因此,在分析和理解“于”字式的句子时,就不能单从介词“于”字来判断是否为判断句。在古汉语中,“于”字宾不限于表示被动,还常用以表示处所和时间、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比较对象等。例如: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越王勾践棲于会稽之上。(《国语・勾践灭吴》)。“于”表示处所。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尚书・无逸》)。繁启蕃长于春夏,积蓄收藏于秋冬。(《荀子・天论》)以上表示时间。先民有言,询于芻荛。(《诗经・大雅・板》)。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郑伯克段于鄢》)以上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上表示比较对象。所以,在分辨“主语+动词+于+名词”这种句式是否为被动句时,关键是判断“于”字后面的名词是否谓语动作的发出者(施事者),当这个名词是施事者,则句子为被动句,否则就不是被动句。(二)“为”字式这种句式的结构主要是“主语+为+名词+动词”例如: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句中的介词“为”用以引出施事者,“名词”作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施事者),后面的“动词”为及物动词。有时,“为”字后面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为”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与其后紧接的及物动词构成被动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为戮没”就是“被戮没”,“为禽”就是“被擒”。有时,“为”字前面的主语也可以不出现,同样具有被动性质。如:止,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到战国末,用介词“为”的被动式逐渐发展成“为„„所„„”的被动式,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为”和“所之间,即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汉语史论文

文档大小:35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