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docx / 文档详情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7
约1.4万字
约25页
0
2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docx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第一篇: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想当年风流年少——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摘要】以古代文献为依据,研究中医的形成发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间的密切联系。认为易文化孕育了中医,并与之相伴相通。儒家的中庸思想丰富了中医治疗和药方制剂原理。道家是中医养生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佛家的慈悲平等的观点对医德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中医在古代文学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与传奇中医之间相互碰撞、交融,最终发展成独具特色的中医传统文化。【关键词】传统中医古代文化哲学养生诗词【正文】中医是诞生于华夏大地的,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科学。纵观其的发展的漫漫历程,就像一位风流的少年郎,一举手一投足,莫不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暗香。所以,想学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常识有所了解。易文化与中医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中提出了气的观点和阴阳的概念。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基础。万物均是阴阳两分,又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中属性。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中医的理论核心,可以说不懂阴阳,勿论中医,不晓五行,莫谈中医。《周易》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中有着难以替代的引领作用。可谓是百学之源,诸子之宗。而易医更是紧密相关,易为中医之本。中医与周易的这种关联,历来被医学家所重视,从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医学《易》学之间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药王孙思邈也在他的《备急千金药方》中写到“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熟《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到明代张介宾写成《医易义》一书,便形成了独特的医易学。易经中本身就有一些零散的中医知识和养生保健的医学思想,而《周易》所阐述的阴阳学说,更是全部贯穿于中医学之中。如张介宾所说“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2.儒释道与中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种悠久的文化传统,使得中医在自身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学术的理念和精髓。而其中,儒释道三家对中医的影响尤为深远。2.1儒家与中医儒家的“中庸”,与中医的“阴阳平衡”不偏不倚谓之中庸。儒家深知过犹不及,所以凡事讲求一个度,合适最好。而这种调停平衡的“中和”观点,恰好是中医所需要的。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合,无论哪一种过于激烈,都会伤身。阳盛”或“阴盛”相当于“过”,“阴虚”或“阳虚”相当于“不及”,“过”与“不及”都将产生疾病,要阴阳平衡,无过也无不及,才是最佳的身体状态。同样的表征,同样的疾病可能由不同的病因引起。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儒家主张出世入仕,在朝野之中,过刚易折,过柔又被人欺辱。一个人出色的士人,应当是左右逢源,温和风雅地达成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同时,又能明哲保身。就像药分三品,上品中药应当药效平和,徐徐图之。2.2道家与中医道家的“道法自然”与中医的“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认为人处于天地之间,其生命活动与宇宙自然密切相关,要保持生产活动地顺利进行,和自身生命的健康长久,就必须仿效自然。而中医中养生的观点也同样要求人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就指出了人的情志与气候之间的相应关系。道家认为人是天地精气化生而成。庄子则进一步深化为,神的旺盛决定形的长久。而中医理论中亦有精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精、气、神是构成生命的三大要素,被中医称作人体的三宝。古代道家中的炼丹术,虽然在炼丹成仙上是完全的失败,但却在化学和医学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在炼丹家在炼制丹药过程中,区别出了药石,以及它们去腐或安神等作用。因此许多著名炼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时是大医药家。2.3佛教与中医佛家的“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与中医道德的“大医精诚”佛教经印度传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佛教医学。佛教名医耆婆的“天下物类,皆是灵药”的思想,对孙思邈、李时珍等医药学家产生重要影响,大大开拓了中医药学的领域,使得药物种数不断增加。佛语云:众生皆苦。佛渡众生,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个体生命自我治疗和自我超脱。而佛教“慈悲”、“平等”的博爱观点,为历代医家所习得,转变成“行善积德”“大医精诚”等,这种内在追求的暗合,使得中医在佛教思想的熏染下,一步步建立起了,属于中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孙思邈《大医精诚》3.中医与古代文学中医在受其他华夏文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浅谈中医药传统文化

文档大小:2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