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第一篇:生态城市规划研究摘要:本论文概述生态城市的定义、特点,着重阐述生态城市的规划理论。关键词: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规划Abstract:Thispaperoutlinesthedefinitionofeco-city,features,focusesonecologicalurbanplanningtheory.Keyword:eco-city,strategicplanning,sustainabledevelopment.导言1.1研究背景21世纪的历史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历史。在整个20世纪,世界的城市化率不高于13%,而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50%,且仍有强劲的增长势头。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巨大的效益、推动社会的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引发了环境污染、住房短缺、交通拥挤、生态破坏、资源的过度枯竭等城市病的出现。一些世纪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问题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的城市化近年来同样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迅速膨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但悲哀的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走了西方的老路,我们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秩序,这是我们为经济发展付出的高昂的、沉重的代价。于是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新的道路,积极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发展观正在形成。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而且实现了同代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另外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健康、和谐、有序的发展。1.2研究意义生态城市建设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的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但到目前为止,相关理论研究仍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领域,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模糊的、表象的、感知的层次上,还有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这使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时常会陷入迷茫,甚至走入误区,至今还没有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体系仍有待完善。因此对生态城市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我国,生态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而现实是许多城市已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这都更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出回答,亟需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生态城市2.1定义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态城市不仅体现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意愿。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他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的物质和生活方式”。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可是这一概念过于理想化,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87年,雷吉斯特在起专著《生态城市伯克利》一书中把生态城市定义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健康与活力,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这种定义增加了生态城市的可操作性。我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概念也不断取得进展,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来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李扬帆、朱晓东、黄贤金等根据生态城市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全球性、基础性等特征,构建了生态城市系统概念模型框架:2.2特点2.2.1和谐性这里的和谐不仅指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在过去的发展中,人类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从而一度使人与自然关系变得紧张,泥石流、沙尘暴、土地盐碱化、酸雨等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生态城市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我们要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更要保护自然,营造一个充满绿色、充满生机、充满关心和爱心的人居环境。2.2.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的“高耗能”、“非循环”的运行机制,科学高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所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

宜然****找我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