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 第一篇: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2008-03-2419:01:54长江横贯于中国南部的长江,其作为“世界河流之王”不仅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优势,而且还拥有无以伦比的人文资源优势。它仅在古代文化遗产方面所呈现出的泱泱气度与落落风貌,在中华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大体系中就足以令人叹羡。一、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物质遗产从历史区域上看,长江文化可以分为巴蜀文化区、楚文化区及吴越文化区三大区域,它们分别是长江上游、中游及下游的古代文化。它们之中,当然还可作细致的划分,如巴蜀文化区亦可再分为滇文化区、黔文化(夜郎文化)区等,它们与四川盆地(包括盆周地区)内的巴蜀文化间的关系在新、旧石器时代或各有起源,后来即互有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发展,至春秋战国间则最终为巴蜀文化所涵盖。虽然,由于地域的辽阔,其彼此间的差别不可能完全消融,但共同的特点则是明显的,主要的。这犹如春秋战国之际四川盆地内的巴蜀文化尽管又可以按巴文化、蜀文化独立看待,但由于交融点、共同点太多而终被研究者以巴蜀文化笼而统之的道理一样。这个道理,已被从云南到贵州中经川西平原直至川东岭谷的考古发掘资料所大体证实。同理,在吴越文化(或称扬越文化)区内,尽管可以再分为赣文化区、徐淮文化区、闽台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甚至于吴文化区、越文化区,但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尽可以以吴越文化区去大体概括。至于楚文化(或称荆楚文化)区,因为两湖文化同出一源,自古一体,所以一直被研究者视为一个比较单纯而独放异彩的独立文化区域。长江文化代表了南中国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民族和移居、生活于南方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万里长江沿线亦是中华民族的一条生命线和发展线。长江流域早在几百万年前便分布着若干个人类发源点与生长点,最早有距今200万年的巫山人(其化石出土于重庆巫山县)、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于云南省元谋县)———两者代表着中华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直立人。此外在长江流域还发现有距今六七十万年的郧县人(出土于湖北省郧县)、郧西人(出土于湖北郧西县),距今20万年的长阳人(出土于湖北长阳县)、丽江人(出土于云南省丽江县)、和县人(出土于安徽省和县),距今5~1万年的资阳人(出土于四川省资阳市)、汉阳人(出土于湖北省武汉市)。至于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在重庆市巫山县大溪口发现的距今五六千年的大溪文化遗址、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发现的距今五千余年的凌家滩文化遗址、在成都平原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的古城址群(新津龙马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郫县古城、崇州双河古城)、在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在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发现的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则分别代表了巴蜀文化区(大溪文化遗址—成都平原古城址群)、楚文化区(屈家岭文化遗址)、吴越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先民所创造的古文明。它们主要以发达的稻作文明(以河姆渡文明为代表)与渔耕文明(以大溪文化为代表)为载体。迨及商周时,三个文化区所创造出的青铜文明亦震惊中外,如巴蜀文化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文明(以大型青铜立人像为代表)、成都金沙文明(以太阳神鸟金箔饰为代表),楚文化区的战国青铜文明(以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为代表),吴越文化区的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文明。长江自古多水患。几千年来长江先民则与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斗争,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水利文明。这方面堪称优秀典范的是创立于战国末(约在公元前276~前251年)而至今不衰的四川都江堰水利灌溉工程(1949年灌溉农田228万亩,到1996年扩大至1100多万亩)、创立于秦始皇二十六年~三十三年(公元前221~前214年)的广西兴安灵渠(史禄兴修,以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其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措施)、创立于吴王夫差时期的沟通江淮的邗沟(完成于公元前486年,为南北大运河的开端)。这三处水利工程的科学意义与首创精神为世所公认至今还光照后人。此外,东晋永和年间(公元345~356年),荆州刺史桓温令陈遵自江陵灵溪沿城修筑江堤,称“金堤”,是为荆江大堤的最早堤段。《新唐书·地理志》还记载有唐一代,在西起成都、东至常州的长江沿线23州38县里,共修建有堤堰33条、沟渠28条、河5条、陂湖18处、水门4座。二、长江三大文化区的精神遗产物质文明以外,长江流域先民创造的精神文明也是彪炳显赫,如巴蜀文化区西汉文翁首创中国第一所地方公立学校———文翁石室,“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此后,“天下郡、国皆立文学。”降至宋代,巴蜀地区拥有“举天下郡国所无有的”成都府学和藏书量居全国书院之冠的蒲江鹤山书院,入清以后更有享誉全国的

Jo****6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