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0课《口技》教学案 第一篇:第20课《口技》教学案20.口技仪阳中学李鹏教与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4、背诵课文。教与学重难点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教与学方法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不太难懂,串讲时,可以采取学生先讲,教师有重点地加以补充的方法。归结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可以用讨论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时:1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提示: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吠fèi(狗叫)叱chì(大声责骂)倾qīng(斜)顷qǐng(短时间)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3.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二)研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3.组内齐读课文。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善:擅长。会:集合。于厅事之东北角:的。但闻:只。乳:喂奶。当是时:这。众妙毕备:全部。妙绝:极点。意少舒:稍微。间:夹杂。虽:即使。名其一处:说出,动词。凡欲先走:几乎,差点儿。跑。5.掌握活用的词6.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7.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分析第2、3、4段,理解课文描写层次的有条不紊。1.齐读第2、3、4段。2.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提示: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惊恐。3.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这三段所描写的声音种类并口头作答。思考:三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大(第一个场面)~小(第二个场面)~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不能省去。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2.思考: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起何作用?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3.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三、课堂练习1、填空:《口技》作

一吃****仪凡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