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第三章 古代印度[大全5篇].docx / 文档详情
第三章 古代印度[大全5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1.8万字
约34页
0
34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三章 古代印度[大全5篇].docx

第三章古代印度[大全5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古代印度[大全5篇]

第一篇:第三章古代印度第三章古代印度(4课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巴文化产生、发展及其衰亡的历史,更深层次理解印度种姓制度、早期佛教产生的社会背景极其阶级实质,同时要掌握古代印度文化的主要成就。二、教学重点(一)哈拉巴文化的衰亡(二)宗教的产生三、教学难点(一)瓦尔纳制度的产生和演变(二)印度社会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辐射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讲授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印度河流域文明一、印度文明是分裂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大致有以下:印度河流域(BC2300—1750)吠陀时代(BC15000—600)列国时代(BC600—400)孔雀帝国时代(BC1500—187)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C)笈多王朝(320年——540年)戒日帝国拉其普特时期德里苏丹国家莫卧尔帝国(1526—1707)天竺:古印度之别称,在中国史籍中最早印度称为:“身毒”“天竺”“贤豆”,《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国一名身毒,在大月氏之东南数千里。以后晋书、魏书《新唐书》《宋史》均称为天竺,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始称“印度”写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二、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三、哈拉巴文化(一)哈拉巴文化的发现和基本特征(二)关于哈巴拉文化的争论第二节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一、吠陀时代“吠陀时代”原意为“知识”学问,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四部,是祭司们在祭神中所用的颂歌,经文和咒语的汇编。(一)婆罗门教1、概念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2、经典及文献经典是吠陀。原意为宗教的知识,后来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到前10世纪间形成,它包含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从狭义上说,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梵书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目前尚存14~15部。森林书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奥义书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它的梵文原义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16世纪的作品,3、信仰:多神崇拜主神崇拜在梵书、奥义书时代,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4、祭祀礼仪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祭祀大致可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家庭祭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通常有十二种祭仪:①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②成男。祈求胎儿为男性;③分发。妇女怀孕3、4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④出生。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将来健康;⑤命名;⑥出游。婴儿初次出行;⑦哺养。最初吃食物;⑧结发。表示已入童年;⑨剃发。表示已成年;⑩入法。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成为婆罗门教徒;(11)归家。学成归家,开始过世俗生活;(12)结婚。此外,还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仪。5、社会思想及伦理原则婆罗门教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梵书、奥义书时期,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政治、法律等无不包括在婆罗门教的神学体系之内。其社会思想和伦理原则体现在种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方面。6、四行期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罗门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12年;②家住期。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③林栖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第三章 古代印度[大全5篇]

文档大小:34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