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农业经济建设与特色产品.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2.1万字
约36页
0
36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六章 农业经济建设与特色产品.docx

第六章农业经济建设与特色产品.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农业经济建设与特色产品

第一篇:第六章农业经济建设与特色产品第六章农业经济建设与特色产品第一节农业经济发展一、农业的发展解放前,法官庙村的农业受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加之旱灾、虫灾、水灾及土地地势高,造成了各种农作物的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种地只是靠天吃饭,常年粮食亩产不足100公斤。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首先是农村土地进行了不误农时的土地粗分,到1950年中共中央下达了农村成立土改委员会和农民协会,直接领导农村的土地改革。当时的政策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对于地主阶级也分给一定数量的土地。随后由农民协会对农村进行阶级划分。1951年由人民政府颁发了土地证。从此彻底废除了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但是,还是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1952年,有的自然村自愿组织成立互助组。由几户或者十几户农民组织到一块,进行种地收割,然后按土地多少,出勤天数进行分配粮食,后来组织逐渐扩大成立“初级合作社”,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种植。抗风险能力也在扩大,从而解决了受灾户无人管的状况。1956年成立高级社,大部分农民都参加了。当时是一个村为一个高级社。有社长,副社长,会计等为领导。高级社的土地归集体所有。由高级社统一安排,统一种植。1958年,在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指引下,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鼓舞下,全漫川区开展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打井、开渠,公社集中各村青壮年劳动力,开凿修建“跃进渠”,从大寺庙八亩地开始,经过法官庙、姚家湾,环山灌溉渠全长6公里。1959年“跃进渠”开通引水,因渠道基础不牢,多处垮塌。1970年,农村开始“农业学大寨”运动。一方面,公社动员各大队复修“跃进渠”,一方面开展“改河造田”、兴修“大寨田”,并对河岸小块田地进行平整改造,形成了大块平整田地。这次整修土地对后来的合理种植和机械化耕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二、农作物的种植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法官庙村的耕作一年两种两收。春夏季,种土豆、玉米、豆类、红薯、棉花、芝麻等,当年成熟。秋季种植小麦,第二年夏季收获。农作物种植,按种类采取不同方法,撒播如小麦、芝麻,点播如土豆、玉米、大豆、棉花,育苗移栽如红薯。小麦和玉米亩产就在75至100公斤左右。1970年前后,农村推行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开始合理密植和选用优良品种,还有化肥、除虫剂的推广使用,加上水浇地的增加,使小麦亩产提高到200至250公斤,玉米亩产提高到300至400公斤。三、农业机具的使用法官庙村传统的人工农具有角锄、板锄、薅锄、铁锨,分别用于挖地、碎土、锄草、翻地等。还有镰刀用于收割,背笼、挎篮、点籽篓等竹制品,用于种收各种生产劳动。牛耕用具有水旱犁、耙。犁用于耕地,耙用来平整旱坪地、水浇地和破碎大土疙瘩。1970年开始,平地使用手扶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进行耕地、播种。抗旱时,用水泵从机井或河里抽水灌溉土地,一般都是用电柴油机和水泵配套使用。消灭病虫害最早是人工捕捉、挥洒草灰,后来使用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机械收割始于本世纪初,是小型收割机,下地收割小麦、水稻。四、联产承包与惠民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公社原有的经营体制逐步被突破。1979至1981年,全村实行小型定额管理。一个劳动力管理2亩地的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定期二个月,给记2个月工分。生产队负责检查管理的好坏,不合格要扣去一定的工分。这就是开始叫做“小包工”。这个政策调动了农民自我管理的积极性。1982年春,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村里以户为单位,按家庭人口数量多少,将土地平均分配到户,与各户签定土地承包合同。一般为10到20年不变。在经营形式上,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种植品种和数量。在分配上首先要交足国家的公粮和生产队的储备粮。剩下的都为承包户所有。集体负责灌溉渠的管理使用。当时分配土地的方案叫做“三田制”即“责任田、自留田、口粮田”。责任田按每人三分,口粮田为每人二分,自留田按每人八厘。到后来又进行了多次调整,交公粮只有责任田每亩交小麦5公斤,玉米10公斤,农业税每亩10元。虽然种地要交粮和钱,但是农民的收入要比在大集体上干一年的收入要多十几倍。这一政策的实施,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有了剩余粮食。农民的生产和种植意识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当时,粮食亩产较高,水稻一般就有500公斤,玉米可达600公斤,小麦较好收成可达300公斤。农民农闲时节外出务工、发展林药、养殖、经营运输、商业等等,每人每年纯收入有800元左右。那时,需要给国家上缴农业税、林业税、农村义务教育费附加,乡政府征收“三统筹五提留”等款项,农民每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第六章 农业经济建设与特色产品

文档大小:36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