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金昌市金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材料金川区是金昌市政府所在地,是祖国的“镍都”。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脉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辖2镇,27个行政村,164个村民小组。全区总人口20.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4万人,农村劳动力30796人。全区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6.8万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略,以城郊型农业为定位,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区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农业及农村工作实现了新的突破。2007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68元,增长6.5%。经过三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处理好四个重大关系。(一)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全面建设和谐新金川,就我区而言,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区委针对农村发展缓慢的实际,站在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全局高度,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用社区的理念管理农村。在产业发展上,把服务城市和富裕农民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城郊优势发展农业,依靠工业提高农业,做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工业化有机结合,实现以工促农;在推进城镇化上,将小城镇建设与文明家园建设通盘考虑,坚持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做到以城带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把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与优化农村环境整体谋划,坚持项目统筹,建设同步,实现协调发展。目前,全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79%,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能力大大增强。金川区的实践经验充分说明,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战略举措。而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的一个有效载体。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必须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性特征,统筹处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沿着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方向健康有序推进。(二)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处理好中心任务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区围绕新农村建设,在农村新产业发展上,坚持特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立、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和农民技术培训全面规划,同步推进。目前,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5家,年产值达1.8亿元,带动农户7000多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60%左右;共建成各类农贸市场12处,总面积达21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亿元以上;组建各类专业服务组织14个,20万元以上农产品营销大户达到41户,常年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专业人员1100多人,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在新农民培训塑造上,分层次对镇村干部、存量农民和增量农民进行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近年来全区每年农民培训稳定在1万人(次)以上,农民输转稳定在1.1万人(次)左右,占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1.3万人的70%以上,使劳务经济成为持续致富农民的主导产业。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上,实施了拆迁改造与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提升服务功能、亮化与绿化、建设与管理系统规划,一步到位。目前全区65%以上的农户住上了高标准农宅,每年建成800—1000套高标准农宅,预计未来3年内,我区95%以上的农户可以住上配套完善的高标准农宅。在农村新环境建设上,坚持大环境(水电路)治理与小环境(村容村貌)优化结合,改善农村面貌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做到系统规划,配套建设,务求实效。同时,全面推动农村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共同协调进步、共同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同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新居、修水泥路,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移风易俗的宣传活动,而必须把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三)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我区围绕“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大变样”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根据村镇区域特点,兼顾各村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坚持“一镇一型、一村一品”的原则,将宁远堡镇定位于劳务经济带

是你****韵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