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给的变成欠的美文摘抄 第一篇:给的变成欠的美文摘抄有一天我为某公益团体,去找一位企业家朋友募款。他指指我拿去的资料:“我早注意到他们这次的活动,今天上午刚主动捐了笔钱过去。”我说:“太好了。”他一笑:“不是太好了,是好险。如果我还没把钱捐出去,看到你来募,就不会捐了。”我有点不悦。“你先别不高兴,如果你是我,就懂了。”他拍拍我,“其实很多企业都这样。为什么?为了减少困扰。你想想,如果有人来募,你就捐,捐得完吗?当然有捐有不捐的。这下问题来了,你凭什么标准捐,又凭什么不捐?人家就开始质疑,甚至说得很难听,是不是有关系的、有上面交代的你就捐?搞不好,能帮你造假账逃税的你才捐?结果听了一堆闲话、惹了一堆麻烦。所以我后来定个原则是资助哪里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只要有人来说项或说三道四,原本打算捐的也不捐。”救命是要讲究方法的:救个溺水的人,你可能得绕到他背后,从后面抓住他,把他往岸上拖。如果你由正面去,已经意识不清的他,可能把你狠狠抱住,结果两人一起沉下去淹死。如果你把运水车开进久旱的地方,一群渴得将死的人冲过来,他们容得你一瓶一瓶、一杯一杯给水吗?除非你用严格的方法发放,只怕那运水车先被推倒、砸裂,结果谁也喝不到。所以发救济物资,先要把秩序维稳,不得已时宁可用强力的手段。碰到失控,甚至得先退出那个地区,控制好,再重新进入。再举个例子,有位很慷慨的大老板,每年都把相当多的利润作为年终奖金。大老板有一天想,反正每年都从收益里分出一定比例作奖金,干脆告诉大家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比较透明,员工也能早点算出大概有多少奖金拿,及早作财务规划。可是从计算方法公布的那天起,员工们的表现就不一样了。很多人抱怨原来比例那么少,老板自己留那么多,不断要求提高比例。更麻烦的是员工开始“盯着”财务报表看,甚至怀疑公司做*账。突然间,老板发现全体员工都成为自己的债主。原本年终奖金是老板高高兴兴“给的”,现在却变成乖乖溜溜“吐的”。不均会造成不平,不平会引发争斗,结果寡变得更寡,贫加上不安。这道理可以用在治国,也可以用在治家,甚至可以用在我们每一天的处世。越是拥有权势和财力的人,越要注意分配的方法,免得弄巧成拙,把“给的”变成“欠的”。人生百忌,忌不会给。第二篇:给心灵归零美文摘抄朋友的朋友是一个天生的经商奇才,当年还不到40岁,事业就已经做得很大了。在一方小城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常人眼里,这应该很幸福了吧。物质的丰厚,别人的尊崇,一般人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还不到40岁,就已经拥有了。可是他却并不觉得快乐,长期的经营盘算,尽管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失之甚少,但他却越来越厌烦自己的工作,开不完的会,推不掉的应酬,使他根本没有时间顾家陪妻。备受冷落的妻子后来跟别人走了——当金钱和物质变成了一串冰冷的数字,唯有爱才显得难能可贵。女儿也离开家住进了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他从来没有去给她开过一次家长会,他渐渐地游离出女儿的视线之外,距离越来越远,亲情越来越淡漠。那段时间,朋友的心情坏到极点,对一向倾心和热爱的工作有了抵触。他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工作外出散心。有人建议他去附近的清凉寺,那是小城唯一一个清心的去处,吃素食,听经文,傍晚夕阳西下,群山尽染的时候,听倦鸟归巢的鸟语,听风穿过群山,轻微地叩响清凉寺的钟声。他忽然觉得心中清澄明净,不带有一丝杂念,那种感觉美好得难以用语言形容。后来他说,我从来不知道,生活还有另外一种过法,每天囚溺在复杂的人事纷争尔虞我诈之中,脑子都快烂成一锅糨糊。后来,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清凉寺住上两三天,而且套用了一个名字,叫定期归零。定期把坏情绪坏心情清理掉,保持在一种宁静和清新的状态。朋友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经典的名人故事。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有一年向学校请了3个月的假期,只身一人去美国南部农村,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到餐厅去刷盘子。在田里做工时,背着老板吸烟,或者和工友偷着说几句话,都让他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最有趣的是他最后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仅仅干了4个小时,老板就给他结账,老板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被解雇了。”“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了一种全新的享受。现代都市人,生存的空间小,工作的压力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心中积攒下越来越多的垃圾,当人生出现负分,当心情出现负分,不妨尝试一下负分清零,给心灵放个假,你一定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和安宁!第三篇:给生活松绑美文摘抄听过一个故事:外国有一个老人,死了儿子,她非常伤心,从早哭到晚。她去问神父,能否让儿子复活?神父说:“可以。你拿一只碗,一家一家去乞,如果有一家没有死过人,就让他给你一粒米,你乞够十粒米,你的儿子就会复活。”老人听后便马上去乞,但一路乞来,竟发现没有一家没死过

斌斌****公主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