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精选合集] 第一篇: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述而求作振叶寻根——编写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材的体会日期:2008-12-30作者:李瀚荪来源:中国大学教学自1977年我在教育部主持的合肥电工教材编写会议上,接受新设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教材的编写任务以来,迄今已近三十年。期间陆续编写出版了《电路分析基础》第一、二、三版,第四版即将出版,在2002年还出版了该课程的“高端教材”《简明电路分析基础》。这些教材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发行量很大,两次受到国家级奖励。其间也形成了我对教材编写的一些体会,简述如下,望同仁们不吝赐教。一、述而求作基础课教材涉及的是些成熟内容,虽不一定是传统内容。编写时驾轻就熟,往往是“述而不作”。列出一个编写大纲,把规定内容一一阐述正确无误即可。这样,同一课程的教材,版本虽多,却常陷入大同小异、缺乏特色的局面。“述而不作”一语出自《论语》,意指“只阐述前人成说,自己无所创作”(《辞海》)。我觉得,对基础课程教材,要创立新内容,难以做到。但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却可以有自己鲜明、独特的观点、见解,形成特色。这好比烹调的基本原料无非是鸡鸭鱼肉、果蔬瓜菜,但却可形成风味不同的诸多菜系,都能提供营养,供人品尝。在写教材时,作者首先要有“述而求作”的基本态度,加上自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观点、见解,方能写出颇具特色、利于教学的教材。理解、观点和见解在教学过程中又是与时俱进的。因此,教材需要修订。修订时,有内容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力求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观点、见解,使特色更加鲜明。这就是所谓多年磨一剑的过程,不能低估其中经历的周折与苦思。多人合写一本教材,按章分工,似不易形成特色。青年教师的培养,似应先在写讲稿上多下功夫。有志于教学的教师都应有自己的资料库和习题库,而历年的讲稿是资料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后写教材的依据。有特色、有个性的教材是水到渠成之事而不是拔苗助长的结果。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内容丰富,好比一棵叶茂枝繁的大树。南朝梁的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谈到文论要“振叶以寻根”,意即要能从枝叶问题追寻到根本问题。在处理教材内容时,我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注意教材的整体性,二是注意区分教材和讲稿。这便是目前我能理解到的,在教材编写工作中的“振叶寻根”。二、教材的整体性教材都是由若干知识点组成的,正如房屋是由砖石筑成一样。一堆砖石不能成其为房屋,知识点的罗列也不能成其为教材。这就是说,教材的整体并非知识点的简单总和,整体还有整体作为整体自己的性质。我认为构成教材整体的三个要素是:体系、基本结构和课程的基本要求。它们是教材整体性质的体现。体系属教材的科学性问题。采用什么体系,见仁见智,但应“各推所长,崇其所善”,体现特色。在电路教材体系上,我一直主张根据事物变化的内因和外因关系,按形成电路响应的内因,采用划分为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两大部分的体系,摒弃传统的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和过渡过程的体系。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就电路来说,内因只有电阻电路和动态电路之分,非此即彼;作为外因的电路激励,却是多种多样,如直流激励、正弦交流激励、脉冲激励等,名目繁多。但不论外因为何,凡电阻电路,其响应与激励的关系是由代数方程或超越方程来描述的,凡动态电路,这一关系是由微分方程来描述的。考虑到电路分析的基本向题是:给定电路的结构、元件的特性(内因)以及各电源的激励电压或电流(外因),求出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响应)。采用这样的体系,就能使学生在面临当代繁多的电路问题时,知道解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而起到本门课应有的“打好基础”的作用。基本结构属教材的教学方法论问题。它是“隐性的”,易为人所忽视,需要去挖掘。认识它并善于利用,在教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解决教学上“少而精”、“重点突出”等问题。基本结构(basicstructure)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S.Brunner)提出的,它指课程的基本原理,即课程中各种定理、方法、概念、定义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处理许多看来似乎生疏但密切关联的知识,有些新知识在他看来只不过是熟悉题目的变形而已。这样就通过迁移作用不断地扩大和加深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且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基本结构不同于一般所称的课程体系,它本身就是具体的教学中心、学习重点,具有广泛而强有力的适用性。我在1977年撰写第一版时,即开始运用这个概念,经过多年的探索,直到2002年出版的《简明电路分析基础》中才能明确提出基本结构是:一个假设、两类约束和三大基本方法。一个假设是指集总假设,由此确定电路分析的对象;两类约束是指拓朴约束(基尔霍夫定律)和元件约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三大基本方法是指分解方法(使复杂结构电路

努力****绮亦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