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3.7万字
约64页
0
62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docx

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

第一篇: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老舍作品中的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摘要: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中北京土语的大量运用可以说别具一格,形成独特的“京味”风格。本文从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运用情况统计分析、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特点等方面,采用描写、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对老舍作品中土语的使用情况和使用特点做初步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北京土语在使用数量上之多,频率之高,土语词语类别之丰富、运用修辞手法之贴切具有独特的风格,开创了民族语言纯净化、口语化的独特范式。关键词:老舍;北京土语;运用研究一、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研究概述所谓土语,就是某个地区的地方方言或土话。地方土话、俚语,属于次文北,是每一个特定地区范围内的民众生活产物,北京的土语也有地方的独特性,还能够反映出这个地方的社会民风和生活色彩,所以也是“次文化”。土语一般可分为社会土语和地方土语两类。社会土语主要为行业语,其次是“黑话”——江湖隐秘语。两者都是在一个小集体,一个社会阶层中使用的。行业语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用语,包括科技、学术在内。这个范围非常广阔,所谓“三百六十行”未必能够概括。某一行业,专业的事物、知识,丛书万端,各有专称。例如:京剧界的服装道具,就有“三叉儿、上脑儿、黄瓜条儿、后腿儿”等;瓦匠就有“下茧儿、叉灰泥、吊线、叫高儿、挂了”等。这类词语,应用面虽也不免扩展到外行人,但毕竟是比较窄的。黑话大多是旧社会底层人物以及秘密会道门儿所用的隐秘性的词语。如“五”说“中”,“九”说“爱”,“妇女”说“裹饰”,“鞋”说“踢土”,“站不算命”说“审”等。地方土语比社会土语的应用面宽,值得我们研究并且能进入普通话词汇的主要是地方土语,一般不涉及狭窄的社会土语。例如“黑不溜秋”一词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行运用,既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外形特点,又为全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但一部分行业语,因为跟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为外界多数人所熟悉,也在口头使用,那就是突破了界限。北京土语,即北京的地方方言,是指在北京这一地区绝大多数人民能说、能听、能懂的话,其范围也当限于北京地区。粗粗归纳也有以下几类:特有的名物、风俗习惯、熟语、俏皮话儿。对于北京土语的驾驭,当代作家中,当推老舍先生。老舍先生的北京口语的运用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老舍先生被誉为我国当代的“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语言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然运用北京土语是其突出而特别的贡献之一。老舍先生非常重视从北京土语中提炼生动活泼的文学语言,他从大量的北京口语中提炼出俗白、生动、纯净的文学语言,形成了他独特的口语观。在《老舍话剧的艺术世界》一书中有这样的评价:“在运用鲜活的、纯净的北京语进行文学创作和话剧创作方面,老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他不但是‘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学的先驱者之一,而且是完全凭借纯北京语创造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独一无二的作家。老舍语言在全世界中国语学界被公认为规范的中国语教材,„„如果说《红楼梦》是近代的北京语标本,那么老舍的作品则是现代北京语的当之无愧的典范,在这方面老舍堪称曹雪芹的直接继承者”[1]。我们认为评价是比较符合事实的。老舍先生一生创作七十余部小说,三四十部话剧和戏剧剧本,还有许多的散文诗歌和杂文,共计800多万字。他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北京话,北京地方性方言,即土语。而土语的运用无疑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老舍先生一生所写的长、中、短篇小说近百部,话剧、戏曲剧本三四十个。除去他初登文坛的两个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偶尔在白话中夹杂着一点书本语言作法,不再把文言与白话夹裹在一起,改为全部使用口语,从而要求自己不要靠任何外加的“作料”,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2]。在老舍的作品中,不论叙事、写景、人物的对话、还是作者的议论及修辞手法,完全采用经过加工的地道的北京口语,既不晦涩,也不华丽,处处显得亲切有味儿、新鲜活泼,看似毫不费力的大白话,但略加思考,就发现原来话中有话,“后劲儿”很足。写人物,可以呼之欲出;写景,展现风俗画和世态图;写事,平易生动。可以这样认为,老舍先生“开辟了从北京话到文学语言的唯一正确的通道。研究老舍先生在语言领域的创造性的成就是语言学者永远的课题。”[3]目前,专门研究老舍作品语言艺术的著作和文章多是从语言特色、幽默等方面来论述。例如严光文的《试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1996)[4]、王行之的《老舍语言艺术初探》(1981)[5]、张清常的《北京话化入普通话的轨迹——老舍作品语言研究的新途径之一》(1992)[6]、陆秀艳《老舍作品的幽默语言艺术》(2000)[7]就是从语言特色方面研究老舍的作品,其文章皆是从作品中北京口语化的运用来分析,即语言的质朴简练、生动形象、幽默风格。而没有具体对北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老舍作品中北京土语的运用研究

文档大小:62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