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聊城大学图书馆概况(合集) 第一篇:聊城大学图书馆概况聊城大学图书馆概况聊城大学图书馆矗立在环境优美的西校区东北部,其前身是1974年11月成立的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图书馆,1981年7月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图书馆。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图书馆随之更名为聊城大学图书馆。一、馆舍情况图书馆现有两座馆舍。西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设有书库、阅览室、学术报告厅、目录厅、办公室等。馆内共设有23个书库和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多媒体视听设备配置齐全,阅览室宽敞明亮,阅览座位4187个。东校区分馆建筑面积1127平方米。另外,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的第二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图书馆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先进,学习氛围良好,是广大师生理想的学习场所和学术信息交流中心。二、馆藏资源经过30多年的积累和建设,图书馆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形成了以纸质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多媒体数据库、电子图书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及题录数据库等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协同服务的信息资源体系。图书馆现有纸质藏书213.3983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2808种,电子图书178.7873万册,订购中文电子期刊13000余种、外文电子期刊12000种,各种全文电子文献数据库24个。目前,图书馆购进的主要数据库有:ElsevierScience、EBSCO、SpringerLink和国道外文教育专题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简称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万方硕博论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国研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Apabi教学参考书数据库、中国大百科全书、明清实录、国学宝典等。自建数据库有:随书光盘磁带数据库、院系资料室文献统一检索数据库、研究生论文数据库、馆藏古籍书目数据库、运河文化研究数据库等。三、组织结构图书馆共设有六部一室一中心一分馆,即文献资源建设部、图书流通部、阅览部、咨询服务部、技术服务部、综合管理部、办公室、教材供应中心和东校区分馆。图书馆现有正式职工75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1人,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28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88%。另外,聘用合同工9人,临时工11人。图书馆工作人员学科分布合理,相关专业基础扎实。整个员工队伍正朝着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方向发展。近年来,图书馆积极进行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措施。先后两次开展了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双向选择、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管理体制,实行了重绩效、重贡献的奖励机制。四、服务内容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全部采用ILASⅡ系统操作,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目前,图书馆数据网、语音网、一卡通、广播系统、安全系统协调运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大量先进设备通过11台服务器,12台骨干交换机,29TB大容量磁盘阵列以及数百台微机,为业务系统运行和数字化服务提供着强大支持。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纸质文献借阅,网上预约和续借,馆内文献阅览,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电子文献下载,文献复制,视听服务,文献检索与利用课,读者培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服务,学位论文提交,现场检索辅导,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电子公告,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定题咨询与服务,书刊导读与推介,读者证件管理,等等。依托网络系统,图书馆正在以传统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着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五、服务育人图书馆以“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以人为本,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办馆理念。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并建立了文明服务公约,不断强化馆员的服务意识和形象意识,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和爱岗敬业精神。采取“挂牌服务”和“首问负责制”等措施,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馆员自身的价值。对于馆藏的传统文献资源,采取藏、借、阅合一的服务方式,方便读者查找和利用;对于馆藏的电子文献资源,以图书馆网站为平台,通过校园网24小时服务。图书馆在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拓展新服务方式的同时,延长服务时间,阅览室、书库平均每周开放时间已达90小时。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坚持环境育人。以鲁西运河文化为主旨,通过大运河、大城市、大学、大师四条主线的建设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的点缀,在图书馆营造了宁静、高雅、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启迪和教育,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励上进。图书馆各类馆藏文献资料利用率高,图书馆阅览座位上座率平均在94%以上,文献借阅量和阅览人次逐年递增,电子文献的查阅量和下载量逐年提高。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还建有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走访、召开读者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认真听取读者的意

骊蓉****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