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读课文教学的四个层次[最终版] 第一篇:自读课文教学的四个层次[最终版]自读课文教学的四个层次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自读课文已成为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自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自读课文真正服务于语文教育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进行了一系列教、研、练活动,并有了一定收获。一、树立正确的自读课文教学观在许多和语文教师眼里,自读课文不是“责任田”,而是“自留地”。长期发来存在着两种不当的做法:一是把自读课等同于讲读课,从字词篇章到写作特点,一一剖析,点滴不漏;另一种则是把自读课当作自流课,置之不理,干脆不上,或两三课并成一课来上,总是认为反正中考都不考。前一种做法忽略了自读课的应有特点,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学习的主人;而第二种做法则明显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功利观,认为不考则不学;教与不教,则以考与不考为取舍标准。针对以上两利偏颇的做法,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内容的取舍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的继续学习”为标准,“要避免单纯以应试为目的,把‘只学不考’理解为不教不学。”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自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要树立正确的自读课文教学观:自读课文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构成了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它不仅是对讲读课的重要补充,也是巩固和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阵地。自读课文的教学,是进行知识迁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渠道。自读课文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自读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自能阅读”或“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来谈自读课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二、注意把握四个层次,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1.以“读”为突破口自读课文的教学,应该以“读”为突破点。这里的读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读,而不是教师的讲读。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要把握好两个环节:首先,确定自读目标。确定自读目标是进行自读的第一步。目标明确了,读起来才有指向性、效率性。从初一年开始,我们便逐步教给学生确定自读目标的方法。注意把握自读目标的“三个来源”,即从单元提示中来,从自读提示中来,从课后练习中来。确定自读目标,一般应放在预习时进行,要求写在“预习笔记”中,通常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课题体裁、作家作品;二是生字词;三是写作特色(训练重点);四是思想意义。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后,学生大都能够根据具体课文自行确定自读目标,为自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其次,围绕目标自读。在确定自读目标后,接下来就要组织学生装围绕目标自读。在自读中,提倡的主要阅读方法是“批注法”。先个别自读,然后在学习小组里交流自读情况,确定疑难点,对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交由全班集体共同讨论解决或由教师适当点拨解决。当然,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巡查,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2.以“练”为巩固点。检验学生自读效果的主要方法是练习、测评。通过练习检测达到巩固的目的。练习大多以课后习题为主,对要求过高或与本文训练重点无多大关系的则给删换。这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的自读课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互相测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同样要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加练习与测评,及时了解学习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适时给予点拨指导。3.以“写”为主为迁移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之后,就要进行实际运用,而写作是实际运用的主要渠道,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教学常规检查中,往往被学校领导发现,学生的写作练习次数非常少。学校要求学生每学期要落实“八大八小”,有的教师没有落实一个单元完成一篇作文训练,有的教师平时没有要求学生写日记或小作文,学生练笔的机会是小之又少,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读课文这块“自留地”勤加耕耘,加强作文训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自读过程中,要提倡“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当然,写作训练的设置,既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加以确定,又要体现训练的序列化和科学性,避免随意性、无序性。不过,我这里所说的“写”,既可以是特指大作文,也可以是小作文(如片段作文)。4.以“评”为提高点在感性的读、练、写之后,应进一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角度加以提高。所以,在自读课教学中,还要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可分目标评价和学习评价两种。目标评价即是对本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学习评价则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评价可由教师总评,也可以由学生自评,还可以由同学互评。开始

Ch****7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