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药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绪论微生物与微生物学一、微生物概述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到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多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或细胞群体而存在,细胞没有明显的分化。(2)体积小、面积大,新陈代谢能力强,生长繁殖速度快。(3)易发生变异,适应性强。(4)种类多,分布广,数量大。二、微生物学1.微生物学的概念2.微生物学的分科3.药学微生物学的范畴及与药学专业的关系三、(微生物的分类1.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2.微生物在细胞水平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3.细菌的命名四、微生物学发展简史1.微生物学的经验时期特点:人类对微生物视而不见,触而不觉,嗅而不闻,食而不查,得其益、不感其恩,受其害、不知其误2.实验微生物学时期特点:人们将微生物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发现了许多病的病原体,找到了医治和预防方法,并能利用它。3.现代微生物学时期微生物的分布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土壤中以厌氧芽胞杆菌为主;水中以消化道病原菌为主;空气中以呼吸道病原菌为主。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正常菌群1.定义:正常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上,存在着不同种类和一定数量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2.作用:促进消化;生物拮抗;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抑瘤作用;生长与衰老3.微生态学:研究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衡、微生态调整。三、条件致病菌:1.特定的致病条件:(1)寄居部位的改变;(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2、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长期抗菌药物治疗原有感染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感染。细菌学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大小:以mm作为测量单位。二、细菌的形态:球、杆、螺形三、细菌的排列:1。球菌:双、链、四联、八叠、葡萄样。2.杆菌和螺菌:多分散排列,偶呈链状。四、细菌的基本结构:(一)细胞壁(cellwall):主要化学成分是肽聚糖1.性质与功能:坚韧而有弹性功能:(1)维持细菌固有的(2)保护细菌抗低渗,起到屏障作用;(3)参与物质交换;(4)与细菌的抗原性有关。2.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G+菌:含有丰富的肽聚糖、大量的磷壁酸。聚糖骨架(1)肽聚糖四肽侧链五肽桥形成牢固的三维立体框架结构。(2)磷壁酸:是核糖醇及甘油醇残基连接而成的多聚物。分为:a壁磷壁酸b膜磷壁酸(LTA):具有粘附功能是G+菌的主要抗原。(3)外膜蛋白:M蛋白,SPA等。G-菌:含有少量的肽聚糖、很厚的外膜。(1)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缺乏五肽桥,只能形成疏松的二维平面结构。(2)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脂类A、核心多糖、特异性多糖组成,其中脂类A是内毒素的毒性所在。)3.G+菌及G-菌细胞壁的比较:见书4.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性细菌):即肽聚糖结构被破坏或合成受抑制所形成的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例:PNC-妨碍肽链与肽桥的交联;溶菌酶-裂解?-1、4糖苷键特点:呈高度的多形性;多染为革兰氏阴性;在高渗、低琼脂、含人或马血清的平板上经2-7天形成荷包蛋样的细小菌落;仍有一定的致病力。分类:分为原生质体、原生质球(圆球体)。(二)细胞膜(cellmembrane):1.结构:液态脂质双层内镶嵌多种蛋白质,但不含胆固醇。2.功能:物质交换,呼吸作用,生物合成,分泌作用。3.中介体(拟线粒体):细胞膜内折形成的囊管状物,多见于G+菌。分为:横膈中介体、侧中介体。与细菌的分裂、能量代谢、生物合成有关。(三)细胞质(cytoplasm)1.核蛋白体(ribosome):链霉素及红霉素均通过与亚基的结合而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杀菌。2.质粒(plasmid):定义: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环状闭和的双链DNA,控制部分特定的遗传信息。能在胞浆中自我复制,维持许多世代。医学上重要的质粒有F质粒、R质粒、Col质粒。特点:独立自行复制;编码重要的生物学信息;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可在细菌之间相互转移;一种质粒可同时决定几种功能;有的具有相容性。3.胞浆颗粒:多为营养储存物,其中的异染颗粒有鉴别意义。(四)核质(nuclearmaterial)裸露的双股DNA链卷曲盘绕而成的松散网状物,是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细菌的特殊结构:(一)荚膜(capsule):1.定义:细胞壁外一层黏液状物质,厚度>0.2μm2.化学组成:多糖或多肽。3.形成条件:营养丰富4.功能:抗干燥、抗吞噬、抗体液因子的杀菌作用。5.观察法:荚膜染色或墨

斌斌****公主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