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认识米教学设计 第一篇:认识米教学设计第3课时认识米课时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重难点与突破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和米尺丈量黑板等操作,在实际测量和比较中建立1米的表象。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自主探索,在数中感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学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拿着20厘米长的尺子的学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看。学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点,而一米却有这么长,清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可以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从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1厘米1厘米的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00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要对准绳子的左端。)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三、积累运用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铅笔长1米?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理米数。)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的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1)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在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体,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第二篇:认识米教学设计《认识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

是你****噩呀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