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学习体会 第一篇: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学习体会论语子罕第九(9.1)详解及心得体会“利”、“命”、“仁”之讨论—《子罕篇第一章》卷九·子罕第九【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1章。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原文】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注解之争《论语•子罕》篇首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历来注解争议较多。朱熹《论语集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程子曰:“计利则害义,命之理微,仁之道大,皆夫子所罕言也。”〕张居正评《论语》——子罕第九(1)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罕是少。利是人情之所欲。命是气运之流行,如死生祸福之类,幽远而难必仁是心之德。门人记说:夫子平日教人,虽言无不尽,然亦有所少言者,则有三件:利与命与仁是已。盖利与义相反,学者而谋利则廉耻之道乖;有国家者而好利则争夺之祸起,其端甚微,其害甚大。故夫子罕言之,欲人知所戒也。天命靡常,其生死祸福寿夭穷通之理窈冥而难知,幽远而难必,人惟宜尽人道之所当为者,而默以听之。若语人以命,则人将一一取必于天,而怨尤之心生矣,故夫子亦罕言,欲人之自修也。仁具于心,乃四端万善之统体,其道至大而难尽,若强以示人,则未免有躐等之患矣。故夫子亦罕言之,欲人之渐进也。夫观圣人之所罕言,则吾人之所当务者可知矣。后来许多注家多认为《论语》里虽然言“利”的场合相对不多,但是言“命”特别是言“仁”的场合是非常多的,这就形成一个很大的矛盾,从当前注解情况看,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可分为两类:其一,大体上坚持朱熹的注解。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杨伯峻说:“......《论语》中讲'仁'虽多,但一方面多半是和别人问答之词,另一方面,'仁'又是孔门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因为少谈,孔子偶一谈到,便有记载。不能以记载的多便推论孔子谈得也多。孔子平生所言,自然千万倍于《论语》所记载的,《论语》出现孔子论'仁'之处若用来和孔子平生之言相比,可能不是少的。诸家之说未免对于《论语》一书过于拘泥,恐怕不与当时事实相符(指上文所述并不罕言'仁'之论--引者),所以不取......。”(《论语译注》)杨的大意是说,《论语》之中论“仁”较多,并不能推翻罕言“仁”的事实,所以继续将此句解为:“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其二,不赞同朱熹的注解。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句读“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康有为说:“考之《论语》,孔子言命、仁至多,......即《论语》言'仁'已四十二章,若以为罕言,则孔子所多言者为何也?”(《论语注》)。近现代注家多有此问。很多学者认为此句当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而不应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与”字当解为“赞许”之意。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将其译为:“孔子很少讲利。许命,许仁。”他说:“《论语》一书极少讲'利'。但屡次讲'命',讲'仁'最多,超过百次以上。但多数注疏均释作少讲利和命和仁,与原书不合。”钱逊、钱穆先生均持此观点。钱逊的译解是:“孔子很少谈利而赞成命与仁”。钱穆的译解是:“先生平时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与”字确实有“赞成、赞赏、推祟”之意,如《先进》篇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二、利、命、仁讨论纵观《论语》全书二十篇,一万五千余言,全书直接或间接谈论“利”“命”“仁”之处如下:(一)关于“利”在《论语》中,“利”字在9个章句中出现了11次,择于下:(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4.12](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3.17](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5)子路问成人。......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4.12](6)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20.2](7)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2](8)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15.10](9)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17.18]其中(1)、(2)(3)(4)(5)中6个“利”字(其中(3)中两个),(6)中的“因民所利”之“利”,可解之为“私利”、“利益”、“好处”,其余4个“利”字为其它意思。不考虑(4)“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孔子在(1)、(2)、(3)、(5)各句中均对“利”的追求采取反对之态度,但在(6)句中却强调“因民之利而利之”。

Ch****91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