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歌鉴赏 第一篇:诗歌鉴赏诗歌鉴赏真题2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并从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手法等角度,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15分)(2010年江苏卷)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005年浙江卷)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谁写的?为何能千古传诵?它对后代写愁的作品有什么影响?1、“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谁写的?为何能千古传诵?它对后代写愁的作品有什么影响?答:这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句子,作者在靖康之难中避乱金华,回忆往事,写下此词,表达了她当时孤独凄凉、愁绪满怀的心情。金华双溪是著名风景区,春光“尚好”,因此“也拟泛轻舟”去玩。然而,无限哀愁毕竟无法排遣,再也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说实际上并没有游玩的心情,并非真的顾虑船太小。说“愁”重得连船也载不动,构思新颖,生动美妙。把无形的愁绪比喻有重量,使人可以感受,容易理解。后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有“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驼也驼不动”之句,王实甫《西厢记》也有“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的句子,都是由此发展来的,可见影响之大。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后两句有什么寓意?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谁写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后两句有什么寓意?答: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诗题是《出塞》(其一)。诗作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前两句的主要特点是时空开展,境界广阔。明月在天,关山在地,拉开空间距离,月光普照关山,上下一体,整个天地一派苍茫;“秦时”、“汉时”互文见义,拉开时间距离,将明月、关山、战争、流血、思乡、念夫,都溶进一个无限的历史广度和深度;“万里长征”又拉开空间距离,将远隔千山万水的两地相思情景都暗含在字里行间;而“人未还”则又包蕴着一个不知何时能还的时间距离,令人想到白发苍苍、遗骨沙场的可悲情景。显然,时空的极度拉开,也就是容量的无限增大。后两句的主要特点是借用典故,寓意多重。作者是有感于当时唐将无能、边患剧烈,才呼唤汉将李广的,因而诗人明写汉将,而实际用意却在于唐将。这样,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能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而与此相应的,则是诗人情意的多重:既歌颂李广,又讽刺唐将;即失望于当前,又希望于今后。由此可见,典故用得好,也有“一以当十”的表达作用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06浙江卷)2、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及以上三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如何理解“心远”之意?本诗中哪几句诗是写景的?请写出来。2.答:本诗的主旨是: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2分)。因为内心高洁,不受尘俗的干扰。(答“心远地自偏”亦可)(2分)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2分)。“心远”即离世忘世,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弃(2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分)2.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的两个“难”字意义有什么不同?(3分)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4分)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3分)2.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中的两个“难”字意义有什么不同?(3分)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4分)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3分)答:两个“难”字,前一个主要指客观之难,见面不易;后一个主要指主观之难,因见面机会十分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颔联采用了双关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蚕吐丝的“丝”谐音相思的“思”,用的是双关的手法;而春蚕吐丝,丝尽而死,蜡炬燃烧,烧尽而止,以此比喻相思之苦和爱情的至死不渝。颈联采用了由己推人的表达方式,本来是写自己对情人的思念,但却写情人思念自己。考察内容:作者;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夸张);文学积累(分析、判断、联想、探究);主旨情感;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互文、用典、由己推人、联想和想象);文本的分析(细读和主旨的判断、文本结构层次的把握);考察范围

春景****23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