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版七下第四单元现代诗歌导学案 第一篇:语文版七下第四单元现代诗歌导学案语文版七下第四单元现代诗歌导学案我爱这土地艾青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理解作品的内涵。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3.感受和学习作品中浓烈的爱国之情。重点难点:1.领会象征等手法的运用2.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自学指导:一.知识性问题1、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后的1938年,国土沦陷,民族处在危亡的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2、作者介绍:《我爱这土地》选自_________,作者艾青,原名____________,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的诗人,成名作______________主要诗集有:____________、____等。二.巩固性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嘶哑()喉咙()汹涌()腐()烂吹刮.....()温柔().2.解释下列词语。嘶哑:汹涌:止息:温柔:深沉:激怒: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①、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②、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③、诗人的意象具有特别的含义,其中“土地”“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表达了什么?④、诗人为什么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而不用“清脆”“悦耳”这一类的词语?⑤、“——然后我死了,连羽毛鸭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⑥、诗歌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三、质疑性问题,总结提升1、这首____________诗,以______________的手法,抒发对饱经磨难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之情。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作为意象,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歌语言凝练,含蓄。2、阅读课后第四题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乡愁余光中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的意象,理解作品的内涵2.学习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3.感受和学习作品当中浓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领会诗歌中联想手法的运用2.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自学指导:通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知识性问题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当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家。诗人祖籍___________,1928年出生于____________,现居___________,其诗具有浓重的中国意识和深厚的历史感。二、巩固性练习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2、《乡愁》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具体表现在哪些词句上?3、诗中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物象,表达了诗人沉重的乡愁,试指出它们各自表示的感情。4、结尾处“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将乡愁上到什么高度?5、这四节诗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6、乡愁为什么特别突出地写到母亲?。三、质疑性问题,总结提升1、这首_______诗,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物象,描绘人生四个阶段的场景,抒发了诗人无限的___________,使人展开无限的联想,语言平淡而又隽永,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现代叙事诗。2、《乡愁》一诗运用了复沓回旋的手法,全诗共分_____节,每节____句。各句对应的字数、句式都______,而且同一位置上词的__________和叠词运用,构成了回旋反复一唱三叹的旋律。3诗人把“故乡的面貌”比作“_______,____,”。它们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换成“乡愁是一道很浅的海峡”,这样换不好,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分析“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6、请写出有关表达乡愁的古诗(至少三句)。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旨。2.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3.品味诗中形象而含蓄的语言。重点难点:1.领会象征、比喻、排比等手法在诗中的运用2.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自学指导:通过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一、知识性问题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原名_______,我国现代著名________,他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42年2月,正是中国抗战艰难的年代,但在延

听容****5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