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第一篇:语文中考复习计划2014年中考语文考点分布及复习计划第一部分: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一)古诗文默写(10分)【不单独安排课时作为此项的训练,但是会给孩子安排背诵计划,在自习时以背诵和默写两种形式抽查】范围:《课程标准》规定的文言文16篇,古诗词34首。依据:《考纲》:“准确背诵《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今年实际上是45篇)1.连接式默写。(或叫“识记型默写”,就是上下句的填空。)2.整首诗默写。(或叫“完整型默写”,以往都是绝句居多,只是2010年,默写的是李煜的《相见欢》或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个二选一的题,也是为降低难度吧。关于“理解性默写”和“主题式默写”近两年都没出现。温馨提示:一字出错,满“盘”皆输。“见错就错,疑罪从有”(二)小语段阅读(9分):【课时安排为4次课:病句类型分析1次课+仿写技巧把握1次课+错别字专项训练1次课+小语段中考真题解析1次课】考点分布1.能熟练掌握《新华字典》的使用方法;能给词语、成语、句子中的加点字注音;2.根据词语、成语、句子中给出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能辨识常用词语、成语、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4.能根据具体语境写出重点词语的含义;5.能规范、端正、工整、美观地书写汉字。6.认知常见的修辞方法。7.修改常见的八种语病。(有时也出现在综合性学习的12分的题目里)8.仿写。(示例: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三)课外名著阅读(4分)【课时安排为4次课:2次课完成8部文学作品的考点浅析+1次课各省市中考真题限时模拟解析+1次课安徽省内各地市模拟试题解析,】范围:2013年的《考纲》推荐了8部文学名著作为考试内容:《水浒》、《西游记》、《骆驼祥子》、《鲁宾孙漂流记》、《安徒生童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朝花夕拾》。(四)语文综合性学习(12分)【课时安排为3次课:应用文写作格式及训练1次课+综合性学习中考真题解析1次课+安徽省内各地市模拟题解析1次课】知识盘点:一拟:标题、标语、主题词、广告语、活动方案二改:病句三仿:句子仿写四看:看图表写信息五举:举例子、举名言六说: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会怎么做注意:这里提一下小应用文。小应用文今年中考要考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要注意。书信、通知、颁奖词、短信、请假条、留言条、启事等,可能还会出现。建议孩子查查资料,把语文课本附录的应用文选择性的重点复习几种,做到有备无患。比如:一篇入团申请书,从格式到内容,从语句到标点,足够考满12分了。第二部分:阅读理解(55分)(一)、散文、小说阅读(22-23分)重点【课时安排为5次课:2次课梳理考点+1次课例题分析+1次课各省市中考真题浅析+1次课安徽省内各地市模拟题浅析】考题类型1、层次结构——过渡段、首尾呼应。2、题目——题目的作用及其内涵。3、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4、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5、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或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6、提炼——理解并能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分析人物形象。7、赏析语言——能欣赏、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分析运用何种修辞及表达效果。8、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9、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言、心理、态度等)。10、体验感悟——对文章的内容(包括主旨)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自己的感受或启示。11、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来说与议论文交替出现,17-18分)【课时安排为3次课:1次课考点梳理+1次课各省市中考真题浅析+1次课安徽省内各地市模拟题浅析】考题类型①概括——概括选文的说明对象,或给文章拟个标题。概括全文的说明内容,或某一段的段意。②提炼——给某事物下定义,或概述其形成过程、原理等。③筛选——通过问答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摘录文中有关的重要信息能力。④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每生所记不能少于6种)。⑤顺序——考查说明的顺序如: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⑥结构——分析文章(段)结构的特点考察题型如:分析语段层次,分析某句、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等。⑦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⑧语言——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自己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句子,并体会。⑨开放性试题——考查与选文有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积累;考查学生对选文阅读后的感受、启发、体会。(三)议论文阅读

雅云****彩妍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