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一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农村学校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集体备课是校本研究的重要形式,是全面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集思广益,将个人才能转化为集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一般组织形式是以同年级同学科备课组为单位,由备课组长主持进行。坚持“四定”、“五备”、“四统一”。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课标、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手段;统一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等。但是在广大农村学校,平行班级相对较少,有的年级甚至只有一个班,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备课难以落到实处。虽然很多地方试图通过以片区联校集中开展集体备课,然组织起来却是费力不讨好,集体备课活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无法经常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另一方面现在的集体备课搞形式主义,参加的大部分教师充当听众,只有少数几位有“地位”的教师侃侃而谈。再就是在人力、物力的耗费上然学校难以承担。如何解决这一现状,最终达成集体备课共同提高的愿望,成为我们探究的需要。而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博客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成本低、效率高的网络新模式,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走进了这个高效的世界,它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交流平台。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教师可以就备课中、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留言、评论、发信息、实时在线等进行探讨;也能参加博客中任何人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论文、案例等材料的评论;还能就某一问题通过访问专家博客、留言给特级教师等多种形式进行解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专家都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使我们得到更多专家的引领,指导我们的教学,给我们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就是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所辖一所中心校,两所片完小,自2002年以来,三校均开始配置电脑,开通宽带网,现已基本实现了教师办公室“室室通网络”,广大教师已经初步形成即时上网查阅,交流的网络教研模式。同时我校与现代信息技术装备较好的邻近几个学区有着长期教研合作关系,加之有中心联合学区的协调组织。这一切都表明,在我们各校校间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的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为了使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更具组织性、实效性、理智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二、课题的界定Blog是Weblog的简称和缩写,常被称为“网络日志”,简称网志。Blogger就是“博客”,也就是写网志的人。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更1自由、更个性化的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个人展示、知识积累、管理、深度交流的平台。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根据博客的这种特性,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需要,建立与教育有关、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博客,形成了教师博客。以教师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是指多个学校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打破地域限制借助网络优势和教师博客的特点,建设专门的跨校备课组博客,在网上开辟开放互动的跨校域集体备课研讨平台,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效率和教学质量。三、课题理论假设:依据马克思关于人在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哲学原理。搭建以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为教师提供能自主学习、交流的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可以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研究、发展的目光看教育,增加教师间、学校间的联系与交流,形成浓厚的跨校集体备课的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带动其它教研工作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四、课题的理论依据:本课题采用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人的发展是在一定地理环境与文化环境下的发展。在适宜的环境下,学习者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逐步形成自主自发倾向,最后形成自主学习的理智感,以博客为平台开展跨校集体备课的研究,为教师提供能自主学习、交流的网络环境、网络资源并使其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的决定也是本课题的实施的重要依据。五、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教师博客虽是新生事物,但目前国内已有较多的教师在各大门户网站的博客安家,而基于教师博客这种形式有组织开展跨校网络集体备课的研究还较少。大部分博客都是教师个人的博客,都只停留在记录个人的教学经验、生活经历的感悟上,缺少组织者和有效的引导,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未形成浓厚的网络教研氛围。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还比较

东耀****哥哥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