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文《清平乐村居》教案 第一篇:课文《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重点难点: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2、农村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物质条件比现在差得多,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没有车辆,交通落后,农村成了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当时社会动荡,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投影清贫乐·村居图3、图上是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你准备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贫乐?村居。配乐朗读。二、初学诗意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正音)3、集体交流检查,指名同学读文、点评。(指正读音bāo剥)4、男女生赛读,齐读。5、再读课文,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6、交流收获:(注意学生多元理解)茅檐低小草最喜小大儿锄豆二儿7、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翁媪老年妇女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吴音吴地方言8、对照插图说说整首诗意。9、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10、再对照诗意再现画面,说说你眼前呈现出了哪些画面。三、分块品读1、教师引导过渡,出示清贫乐?村居分解图。2、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场面来理解、想象、解说。3、学生自由选择准备。(想象要丰富)4、集体交流。(体会与指导读书相结合)(1)小儿卧剥莲蓬。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2)大儿锄豆溪东。(3)二儿正织鸡笼二儿会怎样想(4)醉里吴相媚好,翁媪这一对老人会聊些什么?(大儿、二儿、小儿以后的生活)指名读这二句话,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四、延伸:1、如果我们继续往里走,还会见到什么画面?2、同桌互说交流。3、指名说。4、辛弃疾看到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些什么呢?5、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五、再读课文,品味情感,表达了什么感情。六、小结、作业选择刚才你选择的画面,把你想写的话写下来。第二篇:《清平乐村居》教案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26、清平乐村居运河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孙忠国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词,背诵古词。2、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古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景色,感受古词中描绘的田园生活以及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词上阕从景到人的描写顺序,下阕从远及近的表达顺序的写法。4、在诵读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诵古词,读懂词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词描写的内容。教学难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三、教学评价设计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词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词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词中的诗眼和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情感。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词,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经典诗词的情感,感受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四、教与学的准备教师准备:1、查找描写辛弃疾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及关于辛弃疾的小故事,制作课件。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及课文插图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词,感知秋色(一)初读古词,感知词意大家都预习了《清平乐·村居》,一定被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深深陶醉,让我们记住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你们一定想了解这位了不起的词人,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回到宋朝去看看词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出示课本图片),老师引入课题:1、简要介绍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清平乐”是词牌,规定这首词的字数平仄,“村居”是题目概括了词的有关内容。(学生回忆我们还学过哪些古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清平乐六盘山》学生说出词牌和题目)。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作者一生始终关心恢复大业。他向往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这更加激发了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

努力****恨风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