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docx / 文档详情
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3万字
约53页
0
5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docx

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

第一篇:课本中的苏轼课本中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是两个极其辉煌的时期。诗词两种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取得了名曰“唐诗、宋词”辉煌的成就。散文方面更有唐宋八大家高屋建瓴。而苏轼作为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则代表了宋朝文学总体成就的最高水平,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因而,苏轼不但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更多次被选入各阶段语文课本。现在,我将从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苏文、苏诗、苏词四个方面,尽量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论述苏轼的文学成就。进而走近苏轼,理解苏轼,为鉴赏诗词打好基础。一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三苏”皆位列唐宋八大家,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苏轼自幼饱读诗书,也广读诗书。在北宋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在北宋不仅以八股文为择才途径的科举制度下,苏轼不必像明清两代士人那样只着眼于儒家经典,一心只为写好八股文、为科举及第而纯功利性的读书。他可以广泛的涉猎儒、释、道三家的传世名作。其弟苏辙就曾记述他的读书过程为:“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吾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广泛涉猎儒、释、道三教思想,更加欣然接受。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这三种思想是相同的,进而将他们融汇贯通,皆为己用。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体系为根本,辅之以佛、道两家思想的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同时,作为文学家的苏轼还将这种“儒、释、道三家,三位一体”的哲学观念尽情至性的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例如:他把儒家出仕为国、建功立业的诉求写入了《江城子·密州出猎》,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发出年事已高、壮志难酬的慨叹。《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了苏轼藐视人生中坎坷、曲折;看轻生活里顺利如意的处事态度,使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跃然纸上。而《赤壁赋》第四节中的那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正是认识到万物无尽后,进而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然自适的道家思想在其作品中正在熠熠闪光。所以正是这种执着于人生,又超然于物外,更平等对万事的人生态度才彰显其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司马迁曾作过这样的论述: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也证明:名垂青史的传世之作,耀眼辉煌的千秋功业,往往是在主人公政治失意、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身体残疾、身陷囹圄等逆境中铸就的。苏轼也逃不过历史的宿命。他平生受到两次重大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即所谓“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59岁时被贬惠州,62岁时又谪放儋州(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两次重大的政治变故,使苏轼壮志难酬的同时,也使他有时间来反省自己。对于文学家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奇功确实是在屡遭贬谪的逆境中建立的。比如两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均作于黄州任上。《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则是其密州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生态度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使苏轼在官场与文坛之间来去自由,使其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得以充分的展现。二苏轼的古文和辞赋以及四六较欧阳修“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创作主张更进一步,苏轼认为写文章应该“文道并重”。“文”,即文章的物质外壳,是指文章的言辞和表达方式。“道”,即文章的思想内涵,是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或观点道理。苏轼认为:文章首先应该优美,应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而并不局限于明道、载道(说明道理的工具)。而是由人创造出来,用以激发阅读兴趣,进而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次,文章中的“道”也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儒、释、道”三家的“道”,甚至可以说是世间事物的所有规律。这与苏轼“儒、释、道”三位一体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苏轼主张文章应该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重道轻文等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统一文风。这种兼容并包的文学思想表现在行文方式上就成为对前辈文学家行文风格的广泛的学习和借鉴。比如:苏轼古文中的雄放精神和磅礴气势,是因袭了纵横家的文风;他古文中丰富的联想和自然流畅的语言则继承了庄子的笔触。表现在思想内涵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课本中的苏轼范文大全

文档大小:5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