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过零丁洋教案5篇 第一篇:过零丁洋教案过零丁洋一、导入:历史上有很多爱国名将,用诗词写出了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比如:陆游:“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另一位爱国名将,文天祥,他的一首词《过零丁洋》一直为后世广为传颂,他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后人。(课题幻1)二、作者与背景介绍:1.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爱国人士。后号文山。20岁中状元。(幻2)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幻3)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送到大都(今北京),文天祥誓不投降,1282年三月,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文天祥死时年仅47岁。2.背景介绍:(幻4)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第二年正月,元军统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就写了这首诗。他在诗中自注道:“上巳日,张元帅令李元帅过船,请作书招谕张少保投拜。遂与之言:‘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书此诗遗之。”李不得强,持诗以达张,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三、初读诗歌:(幻5)1、学生自读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字音:寥落、惶3、指名学生读。4、明确节奏。5、学生齐读。四、赏析与理解诗歌意思:1、理解前四句诗歌的意思。(回顾历史)、我自幼刻苦攻读经书,取得功名在朝廷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度过四年。、国家已经支离破碎,像被狂风吹散的柳絮,我自身安危不定,像被暴风雨抽打的浮萍。、当年撤离,惶恐滩头曾述说国运的惶恐,如今被俘,零丁洋里更忧叹朝廷的孤零。④、从古到今,谁都有一死,我要为国捐躯,留下忠心永垂青史。2.思考讨论:(幻6)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b、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c、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什么含义?d、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第一问:A.辛苦遭逢起一经:讲的是自己明经入仕,因科举走入仕途的艰辛。(幻7)B.干戈寥落四周星: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幻8)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1、在21岁时因科举步入仕途。2、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已度过四年。(幻9)第二问: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幻10)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幻11)“山河破碎风飘絮”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身世浮沉雨打萍”写个人命运如风吹雨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动荡不安。这两句连用,暗示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12)小结:这四句:个人,国家,国家,个人。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都历经艰辛危苦。(幻13)C.惶恐滩头说惶恐: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14)零丁洋里叹零丁:下句感慨眼前,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漂浮在零丁洋,深感孤苦零丁。(15)“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一是地名;二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幻16)D.尾联:慷慨表明了诗人为国献身的自豪,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幻17)五.诗歌主旨:(幻18)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第二篇:过零丁洋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对偶和比喻的巧妙作用。【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一)预习检测题目中的“零丁洋”在广东珠江口外。作者文天祥,号(),字()又字履善,()朝代()家、诗人。请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1)干戈()(2)寥落()(3)惶恐()(4)飘絮()(二)课内探究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尾联是千古

努力****星驰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