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docx / 文档详情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2.3万字
约43页
0
43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docx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第一篇: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姜圣瑜“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么读报纸”的话题,并且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报纸。①每日新闻网站的财经记者米特拉说:“叙述性新闻学把读者带入到故事中去。我们应该把关于中东的报道写得身临其境,就像小说一样,让你读起来欲罢不能。”《城市之页报》的编辑玛丽莎说:“我们小组最喜欢的文章都详尽地描述一个地方或场景。作者与一个乐队、一位政治家、一名警察混得越熟,他对他们的描写就越真切;他的经历越是刻骨铭心,记录下来就越是令人难忘。”一些小组建议,篇幅较长的、叙述性的文章可以连载。来自美国的这项调查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年轻人的阅读口味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电视普及、网络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读者更希望报纸的记者把他们带到故事中去。打开报纸,我们欣喜地发现,故事已经无处不在。《中国青年报》有一篇题为《保护权力制约权力》的报道,说的是呼唤《行政许可法》出台。然而,这篇新闻的冲击力不在于记者或法律专家关于这部法律意义的介绍和描述,而是一个农民白白盖了270多个公章这个令人生气的故事。浙江省金华市有一个农民,向有关部门申办一个养鸡场,前前后后盖了270多个章。为了盖这些章,连新买的汽车轮胎都磨破了。几年后,申请终于被批准,但这个农民对办养鸡场已经没有兴趣了,因为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这是行政法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杨海坤给记者讲的一个故事。他说:“这个听起来十分荒唐的案例表明,现在行政机关手里掌握的审批权过滥,有的甚至就是扰民。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此加以规范,这部法律应该是行政许可法。”这篇新闻从说故事写起,引人入胜,读来让人深思。质感形象冲撞作家余秋雨曾提出一个观点,“用形象来提升新闻”。他说,有人说的时候很好,但一要他写下来,就很枯燥了。为什么?因为说的时候是用世俗的平常语言,听世俗的平常语言具有形象感,特别接近文化。而当他一提炼,他就会产生艺术的误会,概括以后的抽象的概念,他以为是最重要的,其实那恰恰是不重要的。所以这里面的差异是什么呢?是有质感的“细节”。记者要培养对形象细节的敏感,对质感的传播方式的把握。而这个质感的传播方式,经过人类几千年文化的实验,是最能打动人的灵魂的。所以有的作品虽然不太抒情,也能让人感动,主要是质感形象冲撞产生的效果。余秋雨的这段精彩论述告诉我们,写故事一定要用描写的手法。余先生的话与美国一位学者的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JamesW.Carey给新闻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描写,是新闻故事在写作中的基本要求,与我们所说的“说故事”是一致的,它要求语言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可感。描写的对立面是叙述、概括,叙述、概括通常用抽象的语言,空话、套话较多。描写离不开细节,因为细节撞击读者的心灵,能使读者与记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孔繁森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出的全党学习的楷模,介绍孔繁森事迹的通讯曾获得中国新闻奖特等奖,整篇通讯写了许多感人的细节。如写孔繁森去世后人们怀念他,用了这样两个感人至深的细节:“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你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土,嚎啕大哭,悲痛欲绝。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他画像。画了一夜,也哭了一夜,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这两个细节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读到这些细节,人们可能想到很多很多。著名作家杜鹏程说得好,好的细节“如同钉子钉在木板上一样结实……”记者笔下的人物为什么今天会成为典型,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有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这些根源不交待清楚,典型人物就站不起来,而历史细节的穿插会让读者在了解他过去的同时,能解读其现在,细节能让典型人物站起来。江苏常熟市一个农村老支书叫常德胜,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六大代表,他之所以把这个村子搞得这样好,有一个细节讲述了其历史原因———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他刚当村支书时,本村一个农民家庭有个老人即将去世,躺在铺上。在老人弥留之际,常德胜来到这户人家慰问,老人的儿女们在老人的床前痛哭不停,说老人此生有一个遗憾:因为家里穷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文档大小:43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