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网站首页 / 针灸学重点知识(推荐五篇).docx / 文档详情
针灸学重点知识(推荐五篇).docx 立即下载
2025-08-28
约6.3万字
约120页
0
88KB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针灸学重点知识(推荐五篇).docx

针灸学重点知识(推荐五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针灸学重点知识(推荐五篇)

第一篇:针灸学重点知识针灸学重点笔记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3、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4、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5、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1、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支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3、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4、骨度分寸法: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6、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的总称。7、原穴:“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四肢各有一个原穴。8、循经取穴: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9、得气:亦称针感、气至。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的感应。10、十四经: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11、前后配穴法:又叫腹背阴阳配穴法。前后穴配合使用。12、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部、躯干部。13、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分出,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有离入出合。14、腧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和“俞”“输”义通,有转输的含义;“穴”是如隙的含义。15、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16、九针:形状各异,各有其不同用处的9种针具。如长针、大头针。17、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以给施灸局部一个变量的刺激。18、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19、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20、辨证归经:以临床征候表现为主要依据的归经形式。21、五腧穴:即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腧、经、合穴的总称,简称五腧。22、阿是穴: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随病而定,没有固定位置和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23、四海:把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脑为髓之海在头部,胃为水谷之海在上腹部,冲为十二经之海在下腹部,膻中为气海在胸部。24、押手:临床一般以右手持针操作,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25、热则疾之:热性病证的治疗原则是针刺用浅刺疾出或点刺出血,手法宜轻而快,不留针。26、针罐: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5~10min,待皮肤红润,充血或淤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作用。28、正经:十二经脉,他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三、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沟通腹部经气。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
查看更多
单篇购买
VIP会员(1亿+VIP文档免费下)

扫码即表示接受《下载须知》

针灸学重点知识(推荐五篇)

文档大小:88KB

限时特价:扫码查看

• 请登录后再进行扫码购买
• 使用微信/支付宝扫码注册及付费下载,详阅 用户协议 隐私政策
• 如已在其他页面进行付款,请刷新当前页面重试
• 付费购买成功后,此文档可永久免费下载
全场最划算
12个月
199.0
¥360.0
限时特惠
3个月
69.9
¥90.0
新人专享
1个月
19.9
¥30.0
24个月
398.0
¥720.0
6个月会员
139.9
¥180.0

6亿VIP文档任选,共次下载特权。

已优惠

微信/支付宝扫码完成支付,可开具发票

VIP尽享专属权益

VIP文档免费下载

赠送VIP文档免费下载次数

阅读免打扰

去除文档详情页间广告

专属身份标识

尊贵的VIP专属身份标识

高级客服

一对一高级客服服务

多端互通

电脑端/手机端权益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