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闻一多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第一篇:闻一多生平简介主要作品闻一多(1899.11.24—1946.7.15)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一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清华学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联合会。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宇》。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话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文章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这些诗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和爱国主义特征,充满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同时也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和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文艺股长。同年秋天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集内所收28首诗歌表现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憎恶与抗议,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艺术上实践了新诗格律化理论。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掉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素责国民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他不屈不挠地为民主而奋斗的精神得到全国人民的称颂。[著作书目]冬夜草儿评论与梁实秋合著,1922,清华文学社红烛(诗集)1923,泰东;1981,人文死水(诗集)1928,新月;1980,人文闻一多全集(1—4册)1948,开明;1982,三联闻一多选集1951,开明闻一多诗文选集1955,人文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1983,云南人民闻一多论新诗(评论)1985,武汉大学出版社岑嘉周系年考证(古典文学研究)1933,清华大学学报楚辞补校(古典文学研究)1942,重庆国民出版社神话与诗(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古典新义(上下册,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唐诗杂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诗选与校笺(古典文学研究)1956,古籍天问疏证(古典文学研究)1980,三联,1985,上海古籍闻一多论古典文学1984,重庆出版社离骚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九歌解诂九章解诂(古典文学研究)1985,上海古籍闻一多选唐诗(古典文学研究)1986,岳麓[研究资料书目]闻一多的道路(史靖)1947,生活闻一多(勉之)1949,三联谈闻一多(梁实秋)1967,传记文学闻一多传(天康)1979,湖北人民闻一多纪念文集1980,三联闻一多作品欣赏(鲁非、凡尼)1982,广西人民闻一多朱自清论(时萌)1982,上海文艺闻一多评传(刘?)1986,北大出版社闻一多(刘?)1986,人民闻朱年谱(季镇淮编著)1986,清华大学出版社闻一多美学思想论稿(余兆平)1988,上海文艺第二篇:萧红生平简介及作品讲解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迺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毕业于女师大附中,著有《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代表作为《生死场》《呼兰河传》等。萧红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月22日,萧红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去世于香港。人物生平求学经历1927年秋季,萧红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现为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在“东特女一中”,萧红除喜欢绘画外,还广泛阅读中外文学作品,校刊上发表过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诗。1927年冬,哈尔滨学生联合会组织反对日本在东北修筑铁路的游行,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请愿。萧红在这一抗日爱国运动中表现得坚定勇敢,一直站在

猫巷****婉慧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