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雨点儿教学设计 第一篇:雨点儿教学设计雨点儿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逐步做到有感情。3、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初步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1、认字和练习朗读。2、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大雨点儿小雨点儿的头饰。布置学生课前问问父母或自己查阅资料:为什么会下雨?观察各种雨的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放多媒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注意听,看谁听得认真,猜得准确: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2、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大雨、小雨、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3、同学们平时真爱细心观察,知道那么多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12.雨点儿:雨点儿可爱极了,所以我们加上一个“儿”字,读起来既亲切又可爱,这就叫做儿化音。请大家跟我读,“雨点儿”。(借助手势:读完之后舌头往上一卷就行了。)多可爱的雨点儿啊!你也把它读可爱一点儿。(范读——指读——全班读)二、初读课文1、过渡:这么可爱的雨点儿,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想知道吗?快打开书翻到这一课吧!2、提出要求:自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给自然段标上序号。3、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三、学习生字1、认读生字shǔqīngpiāoluîbànkōnghuídáyúncaidìfang数不清飘落半空回答云彩地方(1)、生自由读(注意“彩、方”在这里读轻声)(2)、指名领读——齐读2、出示生字:点、数、清、彩、飘、落、半、空、问、回、答、方(以开火车的形式读。)3、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吗?(生交流识记方法,师相机指导)4、给生字宝宝找朋友,并练习说话。5、巩固生字:小朋友们真棒,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完了我们这篇课文要求掌握的11个生字。现在,我们再和它们打个招呼吧。开火车检查认读情况。(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6、把这些生字放回课文,你们还能认识它们吗?那就赶快把课文再大声地读一读吧。四、指导写字(1)观察字的笔顺。(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3)师范写,生描红,并临写。第二课时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雨点儿》。2、图片出示课题:雨点儿3、齐读,再读。二、复习生字,学习第一自然段1、认读生字:数、清、飘、落、彩2、这些字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了,你还能读好它们吗?(指名读—师点拨再读—齐读)3、你看,下雨了,快数数,有多少雨点儿啊?(生会说雨点儿多的数不清)4、这些数不清的雨点从哪里飘落下来?5、还有什么东西会从什么地方飘落下来?(句子训练:_______从________飘落下来。)6、雨点儿可爱吗?再来读一读。三、学习对话(2-4自然段)1、课件展示下雨的场景:你看!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半空中,雨点儿还聊起天儿来了,你听!2、这是谁和谁在说话?(课件:动态出现大小雨点儿的特写)3、让我们再来仔细听听,这次听,你可得听清楚哪些是大雨点儿说的,哪些是小雨点儿说的。(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分别用“----”和“~~~”画出小雨点儿与大雨点儿说的话)4、大雨点儿问小雨点儿什么呀?(你要到哪里去?)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的?(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5、体会“你呢?这句话没说完整,是谁问谁,问什么?(让学生将问句补充完整)6、大雨点儿想到哪里去?一起说。指导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说得多好啊,我想请小朋友们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①老师有个建议,同桌两个小伙伴一个当大雨点儿,一个当小雨点儿,自己先练一练。②男、女生分角色读。③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读,我来当大雨点儿,你们当小雨点儿,好吗?(师生合作。)7、为什么小雨点儿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而大雨点儿要去无花无草的地方?8、播放歌曲《小雨沙沙》9、如果你是雨点儿,你会做什么?10、多么善良、可爱的大雨点儿呀,他们带着美好的愿望,在天空中飘呀飘,可开心了,让我们带着开心的语气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四、学习第五自然段1、小雨点儿飘呀飘,飘到了有花有草的地方,看看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看动画)百度2、学生观察后,说变化。书上怎么写的呢?找到读一读。3、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草更绿了,无花无草的地方花儿红草儿绿了,这都是谁的功劳?如果你是这些花儿草儿,你会对小雨点儿和大雨点儿说什么?4、听了这些话,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心情怎样?它们听到你们的话,在天空中跳起了舞蹈,好像在说:“我好幸福啊!”请小朋友读出大雨点幸福的感觉,再读第一自然段。五、总结课文,齐读课文。板书设计:12.雨点儿小雨点儿大雨点儿有花有草无花无草花更红草更绿长出红花绿草六、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

书生****35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