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 第一篇: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摘要: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临床资料25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做好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对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应用;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22-01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以其有利于减少长期输液病人痛苦、保护血管、使用方便、减轻护理工作者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3~80岁,保留时间最长5天,最短2天,其余病情稳定,无需继续置管。1.2穿刺前准备:按照要求操作者衣帽整齐,操作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或用消毒剂消毒双手,以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操作中的感染几率。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神志不清醒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解释清楚。用物准备:使用留置针前,首先要对留置针进行检查,看看针头是否有倒钩,套管是否有断裂、开叉等情况,如果有就不能使用。其次,一般成人选用18~20号针头,小儿选用20~22号针头,大量失血或需快速补液时,常常选用16号针头。穿刺血管的选择通常选择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等四肢的浅表静脉进行穿刺。尽量不要使用手掌部静脉,还应该避开关节处及静脉瓣处。严禁在有感染处安置留置针,有皮肤病或开放性伤口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应该避开患病或创口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1]。1.3穿刺方法: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2]。1.4封管液的选择:留置针封管液主要有稀释的肝素盐水及生理盐水。目前认为肝素液封管优于生理盐水,肝素液具有抗凝作用,而生理盐水不具抗凝作用。但对于不宜使用肝素钠的病人,限制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生理盐水5~10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h冲管1次肝素钠溶液3~5ml,输完液后冲管,抗凝作用可持续12h以上。2护理2.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2.2再次输液时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2.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2.4并发症的处理2.4.1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2.4.2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或局部血管硬化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2.4.3堵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2.5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2.6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3小结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有利于配合抢救患者,长期静脉营养治疗、危重及随时抢救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炎和静脉硬化,同时静脉留置针患者可自由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林燕勋,黄秀嫦.浅谈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6):84-85[2]郑英.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及护理[J].医学临床研究,2005(6):147-148第二篇:静脉留置针护理试题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试题一.填空题40分1.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顾虑、紧张及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2.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

莉娜****ua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最近下载